文/天下網商記者 王詩琪

清晨,一縷陽光打在高高的門樓上,費孝通所題“鳳陽縣小崗村”懸在藍天下,紅底白顏、頗有氣勢。

安徽鳳陽小崗村

四十年前的一個冬夜,小崗村18個農民在生死契約書摁下手印,開啓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帷幕。如今,“中國改革第一村”人口擴至4000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06元,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出不少,但小崗村的幹部們心裏還有些着急:收入還不夠,匹配不上人們的期待。

嚴餘山,1973年生,小崗村“大包乾”18位帶頭人之一嚴宏昌的長子。2014年,他當選小崗村黨委委員,隨即退出其在上海的公司,放棄100多萬元的年收入,回到家鄉當村官,每月工資1000多元。今年7月,他再次當選。

小崗村“大包乾”18位帶頭人之一嚴宏昌長子嚴餘山

“我都四十多歲了,再不爲小崗做點事就來不及了。”嚴餘山回憶起父親一直唸叨的一句話:一個人致富不算致富,通過你的影響帶動一幫人致富,才能體現出價值,“我接過的是我父親的接力棒。”

小崗第一家淘寶店

嚴餘山個頭不高、皮膚黝黑,髮際線有些靠後,他自嘲是當年東莞打工時學習太過認真所致。煙癮頗大,一包黃山紅方印,約摸半天就見了底。

他和父親嚴宏昌同屬牛,也繼承了父親的很多特質:話不多但表達極佳、邏輯清晰,愛思考、愛折騰,精力旺盛。

2013年底,當嚴餘山剛從上海回到小崗,空有一番帶領大家好好幹事的心,但還沒有具體目標。

那年冬天很冷,很多村民準備到三四十公里外的縣城商場去買電熱毯,這讓嚴餘山很詫異,索性一次性在網上團購了好多條,一件件送上門。他發現了小崗村對互聯網的“遲鈍”,拿個快遞都得開車到9公里外的鎮上纔行。

嚴餘山19歲外出打工,20多年間,輾轉東莞、上海、北京等地,自己開過公司,早就習慣互聯網的便利,也瞭解大城市消費人羣對原生態、無污染農產品的嚮往。敏銳觸覺下,他看到了機會——小崗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千八百斤五穀雜糧,這不就是無公害綠色食品?

於是,嚴餘山開始策劃品牌、設計包裝,研究怎麼開淘寶店。百度了一份教程、琢磨一個星期後,2014年正月初五,他的淘寶店正式開張了,這也是小崗村的農產品第一次“上網”。到2017年,嚴餘山的淘寶店每年能淨賺10多萬,甚至還發展了武漢、上海的小崗特產代理商。

嚴餘山在當地收購粉絲放到淘寶店內售賣

果然,看着嚴餘山把農民家裏再普通不過的農貨包裝一下、換上“小崗”或“小崗農民”的品牌,每天發出好幾箱貨,收入也蹭蹭上漲,街坊鄰居紛紛上門取經。嚴餘山乾脆買了好幾臺電腦,就在自家客廳後的店裏開起了電商培訓班。

雙11這天寫出的電商計劃書

運營淘寶店的過程中,一個依靠電商振興小崗村的想法慢慢在嚴餘山腦中成形。2015年11月11日,思考了近1年、埋頭寫了四五天後,嚴餘山向當時村裏的領導提交了一份計劃書,由100多頁的PPT打印出來,主題是:小崗村如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但是由於涉及太多專業術語和模型,領導沒看太懂。

嚴餘山沒放棄,他又憋了一個月,在12月12日這天,遞交了第二份報告,減少了空中樓閣的設想,增加了落地的措施。這一次,領導懂了,但又問他:小崗沒人會做怎麼辦?嚴餘山回答說,這個簡單,專業的事請專業的人來做。

小崗最終找到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平臺運營企業——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小崗“村企一體”經濟組織——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與恩源科技合資成立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並在第二年初上線電子商務平臺,名字就叫“互聯網+大包乾”。

“互聯網+大包乾”體驗中心

在電商之後,嚴餘山又立下新目標:“跳出小崗發展小崗”。今年9月,他牽頭在合肥註冊了安徽省小崗村科技有限公司,嚴餘山任董事長、嚴宏昌任監事,小崗村以“小崗”品牌入股,主要進行工業節能、儲能技術開發,新能源投資等,正是嚴餘山此前摸爬滾打多年的領域。他想發揮自己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在傳統的農業外,爲小崗開闢一條增收的新路子。

“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把小崗村民的年終分紅從現在的3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說到這裏,嚴餘山有些激動。

使命感

回到小崗村後,嚴餘山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上海、北京、合肥、小崗來回跑,常常晚上一兩點睡,第二天六七點就得起。

爲什麼回來?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嚴餘山。爲這,他甚至還與同在上海做生意的岳父吵了一架。

嚴餘山的回答沒變過:想爲小崗做些事情,帶領小崗村民一起致富。

嚴餘山一直想回來。

19歲時,因爲“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嚴餘山離開小崗,去東莞一家電子元件廠打工。剛進去,老闆問新進工人爲何要出來打工,其他人都寫賺錢、娶媳婦,嚴餘山寫的是:學東西、做老闆。

嚴餘山從北京帶來一種“高科技青菜”,和妻子一起試喫

2000年,嚴餘山就帶着妻子回到小崗,開始創業。但他和父親一起辦的瓶蓋廠剛走上正軌沒多久,眼看就要紅火,卻被人炸了個大窟窿。第一次回鄉創業,失敗。

此後,他做過建材貿易,後來輾轉到上海、北京開公司做節能材料,逐漸站穩腳跟。2006年,在原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的邀請下,嚴餘山再次回到小崗,註冊了安徽小崗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但因爲資金和土地的問題久久難以落實,不得不再次離開。

2014年,嚴餘山又回來了。其實回來的答案早就鐫刻在嚴餘山的經歷中——他註冊的所有公司,不論在上海或北京,名字裏都帶着“小崗”二字。

夢想繼承者

嚴餘山覺得,父親嚴宏昌一定理解並支持他的選擇。“我爸心裏想的我都知道,我是在幫他實現他的夢想。”他記得,每每談起未來,父親從來沒有說家裏要怎麼搞,從來都是小崗村要怎麼搞。“我們到任何一個階段都牽掛家鄉的發展,就是受了他的影響。”

創業未遂大概是嚴宏昌人生中難以釋懷的遺憾。

1998年,嚴宏昌當選小崗村村長,借智引資、工業致富成了他的目標。據說,當村長的頭一年,嚴宏昌365天,至少有200多天在外奔波,拉項目、跑部門、辦手續。回到村裏,又跑村民家,一戶一戶談,落實土地和租金。

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嚴宏昌拉回來的項目一個接一個流產,直到2000年初,嚴宏昌不再任村長時,小崗村仍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廠。

嚴餘山的名字取自父親1973年當建築工時的“餘山公社”,那時,母親段永霞還要經常到外面乞討,給家裏掙點口糧。

因爲年幼,他對當年的困苦記憶並不深刻。但一起喫飯時他特意點了道“公雞蛋炒辣椒”,那是舊時經歷過貧窮的小崗人才知道的菜,用麪粉炒出雞蛋的味道。

嚴餘山說,父親雖然從來不當面說,“但我能感覺到,他以我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