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金門戰役打贏了,臺灣問題早就解決了。有人說,如果金門戰役打贏了,粟裕也許就不止是個大將。還有人說,如果金門打贏了,粟裕就不會蒙冤後半生!然而歷史不容假設,金門戰役我軍9000將士全軍覆沒,而粟裕本人,在幾年之後遭遇奇冤,整個後半生都在苦苦的申訴,最終,在遺憾中去世……

粟裕爲英雄紀念碑鏟了三鍬土,三野金門島上丟了三個團

金門,是一個小島。但又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島,是夾在我大陸與臺灣間的一扇門。誰握有這扇門,將主導臺灣海峽。

眼光最早掃進臺灣海峽的,正是三野名將粟裕。他曾向毛澤東建議:“解放上海以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解放沿海島嶼和臺灣,進軍福建是肅清殘敵的問題。必要時可考慮暫不攻擊較易攻取之舟山,而先攻最難打之臺灣,臺灣既下,統一中國的最後一道難題必將勢如破竹迎刃而解。”毛澤東採納了粟裕的建議。5月23日,毛澤東及中央軍委電示三野:“提早入閩,爭取於6、7兩月內佔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並準備相機奪取夏門。”而廈門,是攻取金門的最後跳板。

早先,粟裕對攻擊金門作了“三不打”的指示:即沒有一次運載6個團的船隻不打;敵有強兵增援不打;要求山東沿海挑選6000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10兵團,船工不到不打。

這是一個相當有見地和遠見的提法,說明粟裕對海峽兩岸的情況非常瞭解,對渡海作戰做過充分準備和考慮。

金門戰役的具體作戰計劃,本是應該由三野前委開會研究,再做決定的。

陳毅、粟裕這對老搭檔自解放戰爭初期合兵一處就所向披靡,在華東戰場翻江倒海。爾後攻取上海、南京之後,直接動搖了蔣介石的統治根基。考慮到上海的重要地位,黨中央決定任命陳毅爲上海市長,以三野精銳駐防上海,以應付國內外各類反華勢力的瘋狂破壞。

陳毅一走,粟裕就以三野代司令員的身份,承擔起主管三野作戰的任務。在粟裕的卓越指揮下,葉飛帶領10兵團在福建勢如破竹。特別是強攻廈門,極大地挫傷了敵軍的士氣。攻下廈門後,粟裕開始着手攻打金門的一切準備。這個時候,一個電話,可以說,改變了整個金門戰局。電話是從北京打來的,內容是:9月21日起,將在北京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謀劃建國大策。擬以三野代司令員粟裕爲三野首席代表,帶領三野代表團赴北京開會。

現在通常有一種說法,新中國是由政協接生的,這樣的大會,三野肯定是要派重要人物參加的。這種情況下,粟裕不能不去。況且此時,福建基本全境解放,只剩下一個小小的金門。從上至下,都認爲不過是小小的掃尾之戰。“功勞簿”上再添一筆罷了。

臨行前,粟裕不放心,再次強調“三不打”。並指出:“在民情陌生地區用兵,我們面臨兩個敵人。一是福建剛解放,百姓對我軍恐懼,船工懼懷二心。攻打金門,要嚴格督促船工,避免他們退縮;二是要求山東派船工南下,山東老八路多,28軍是渤海軍區老底子,主要戰鬥員均是山東人,請山東船工比較可靠。”

粟裕9月21日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9月25日,他以三野首席代表的身份在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上發言。9月30日,他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在奠基儀式上,毛澤東朱德“躍”過衆多中央領導人和野戰軍司令員、解放軍高級將領,拉上粟裕一同爲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粟裕是繼毛、朱之後第三個爲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的人(排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之前)。10月1日,他在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10月初出席中央軍委召開的軍事會議,討論消滅國民黨殘留勢力,主要討論解放臺灣問題。10月15日,他出席全國文聯爲解放軍代表舉行的茶話會,並發表講話。10月19日,他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爲中央軍委委員。10月20日,他出席軍委第一次會議,討論繼續向全國進軍和今後建軍問題。10月21日離開北京,23日返回南京。

這個時候仗已經打完了。

有人說,如果粟裕不去,那麼這一仗肯定不會敗。當然,歷史沒有假設。我們也不能把粟裕去開會,全部認爲是輕敵。畢竟這是一件政治大事。只能說造化弄人。但從現在披露的一些資料顯示,粟裕當時其實還是很放心不下的。例如劉亞洲在《金門戰役檢討》中披露,粟裕在戰前極其不安,擅長的口琴卻吹出《蘇武牧羊》,曲頗淒涼悲哀。粟裕的不安是有理由的,是一個軍事家天生的般感性。匆匆北去,粟裕把希望寄託在麾下名將葉飛和自己的“三不打”指示上。如果葉飛發揮正常水平,並執行“三不打”,悲劇是有很大幾率避免的。

自古驕兵必敗,戰前我軍中怪事頻頻

葉飛是粟裕的愛將,在三野諸將中,無論哪一方面都堪稱楷模,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忠勇良將。特別是入閩作戰以來,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由他主持大局,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葉飛輕敵了。如果說,粟裕去北京開會,本身就是有點輕視金門的意思,而葉飛更強化了這種感覺。

在1949年10月在泉州召開的兵團作戰會議上,葉飛意氣奮發地說了四個字:“此役必勝!”他還在老虎洞宴請廈門地方領導,用筷子指菜盤,道:“金門就是這盤中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跑不了。”大笑,傲氣溢於言表。

首先,他用28軍打金門,這步棋一直爲軍史研究者所詬病。

理由一,在10兵團中,28軍善守不善攻,甚少攻堅任務,多是打阻擊戰;理由二,28軍軍長朱紹清在上海治病,政委陳美藻治理福州,參謀長也不在位,軍中只有副軍長肖鋒一人,既當爹又當娘。

做此決定自然是出於葉飛的輕敵。葉飛對肖鋒說:“看來大陸再也不會有什麼大仗打了,你們28軍就掃個尾吧。”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葉飛說:“進攻金門本來就是28軍的任務,沒什麼改變了。我是充滿信心的!”葉飛如此,進攻金門的總指揮員肖鋒甚至比葉飛還輕敵。葉飛主要是在戰略上輕視敵人,肖鋒則在戰略上和戰術上統統輕敵。

首先,他排了個古怪的陣容:第一梯隊的3個團隸屬3個不同建制的師(主攻團244團屬82師、助攻團251團屬84師、253團屬85師)。不像是啃骨頭,倒像是喝稀粥。

肖鋒也認爲此戰必勝,勝利後必有繳獲。他的指導思想是“照顧本位,最後抓一把”,希望各部隊都能在最後的勝利中分攤點實惠。他在主攻團的幾條船上都載着大量新印製的人民幣,成捆鈔票連褶印都沒有,整整裝滿好幾籮筐。據說是準備用來慶功時大把花銷的;另一個團的船上裝了豬,也是慶功用品。更可笑的是,居然在有的船上還載着辦公桌椅,以便“新政權使用”。

再看28軍的作戰方案:“火力壓制,多點登陸,一處撕破,四面開花,隔絕阻塞,各個擊破。”這種進攻“戰法”,顯得霸氣橫溢,有我無敵,實少虛多,對困難未在意,對失敗不顧及,彷彿不是作戰而是演習。

主帥的態度便是全軍將士的睛雨表。10兵團是解放軍全軍唯一進行過島嶼作戰的部隊:北打平潭,上去4個連,蔣軍即垮;南打廈門,上去7個連,敵人也守不住。兩島小勝,致使將士們認爲海島作戰不過爾爾,並不看重那個狀似啞鈴的小島。在許多不同部隊的作戰命令中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相同的字句:“登陸就是勝利。”

我主攻團的作戰計劃還有這樣一則命令:“每人攜帶熟給養3餐,準備苦戰一天。”助攻團則準備“在金門縣城喫中午飯”。縱是頭腦最清醒的主攻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也是決心用3天時間解決戰鬥的。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3天,只用3天,我一定回來!”

稍有戰爭常識的人都明白蔣介石棄廈守金的理由:其一,廈門是重要港口城市,人口20萬。大陸解放後,廈門即成死城。其二,廈門離大陸近,金門離大陸遠。廈門被大陸三面包圍,金門則靠外海,利於臺灣支援。葉飛、肖鋒飽戰之士,就算忽略了上述兩條理由,而下面兩個跡象也被忽略,就屬不該了:我軍進攻廈門時,湯恩伯是在船上指揮的。而我軍攻金門,湯恩伯則上了島;我軍攻廈,非但臺灣不增援,金門近在咫尺,也未派一兵一卒增援。

葉飛和肖鋒都被迷霧矇住了雙眼。進攻前,他們都未能像過去歷次戰役一樣,親自分析、檢查、準備,面對韋國清政委的種種疑問,葉飛說:“你太多慮了,我的大政委,廈門是敵人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守軍是號稱‘小白崇禧’的湯恩伯集團,兵力充足,有海空軍支援,都已被我軍攻克,而金門島乃彈丸之地,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不過兩萬名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用28軍一個主力軍,加29軍的兩個主力團攻金,已綽綽有餘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正是這種輕敵和急躁情緒,致使28軍在敵情不明、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上陣,給登陸部隊帶來了災難。

粟裕“三不打”設想成空,悲局已經註定

肖鋒接到命令的時候,收音機里正在播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的消息,聽到毛澤東主席的開幕詞: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要成立了。肖鋒十分興奮,高聲喊道:一定要下決心打好華東沿海地區最後一仗,解放金門,向新中國獻禮!肖鋒是個急性子,一接到作戰命令就開會研究。他在會上重點提出兩條:根據打平潭的經驗,打金門起碼要有500多隻船,還要有熟練而可靠的船工。下面的準備工作重點,就是找船和找船工。他不敢輕慢粟裕北上前,留下的“三不打”指示。然而,談何容易。

蔣介石因爲早下決心經營臺灣,對船隻問題有着深刻的認識。1949年9月,他命令湯恩伯:敵軍若來犯,必在每月滿潮之時,務必要派海空軍在此之前不斷搜索敵船,凡可通海口各內河之上游100海里內的大小船隻,必須徹底炸燬。臺灣飛機不光炸福建,連浙江、江蘇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廠。28軍是採取把船沉在水底下的辦法才保留了300多條船的。

肖鋒部從平潭南下時,有大型木船上百隻,但船工怕南下參戰,不少人中途離船逃走,致使乘船南下的第251團指戰員不得不離船上岸步行,到達同安時,全軍只剩下28只船,其中12只沒有船工。爲找船,師偵察營派出1個連,第244團派出1個連,第251團派出1個排。當時廈門附近沿海,民船被國民黨抓走許多。28軍要找船,第29軍、第31軍爲打廈門也要找船。這一帶都是新區,羣衆覺悟不高,有的連人帶船開到深海小島躲藏,有的丟下船遠走他鄉,有的把船搞壞,找船找船工成了最大的難題,進展相當緩慢。

爲此肖鋒幾次打電話給葉飛,請求延遲出戰。葉飛同意再延遲幾天時間。可是,多這幾天時間,船和船工的問題依舊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由於無法籌措到一次性航渡6個團部隊的船隻,攻金戰役被迫一再推遲。在上級催促下,第28軍前指作出瞭如下預想:第一梯隊登陸3個團,縱使有部分損失,船隻返回時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還可以再航渡3個團,這樣總共可有6個團大約13000人登陸。

但始料不及的是,這些新籌措的船隻上的船員大多是外地人,對航道不熟,又未經統一施訓,故指揮調度十分困難。也未考慮敵情和海情的變化以及敵人隨時可能增援,更未考慮國民黨海、空軍較爲強大的作戰能力。況且,在廈門之戰結束時,金門守軍已經得到了胡璉兵團18軍的增援,島上國民黨總兵力已達30000人。

10月19日,船隻籌措遇到極大困難。主攻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說:“船工不可靠。找到船找不到人,找到人找不到船。”助攻團團長劉天祥報告:“該團的船還有三分之一帆未修好。”

肖鋒在向部隊傳達了粟裕的指示時,當時一位縣委書記說:“福建這麼大,我看籌1000條船也能籌到。”一個船工說:“什麼沒船?我住的那灣子裏就有100多條呢。”其實這些都是子虛烏有。肖鋒在福建對押船人員進行了特別挑選,並規定押船者不參加登陸作戰,其用意一則督促船回航再運,二則監視船工,三則避免登陸部隊扣留船隻,預留撤退之路,以堅其背水一戰的決心。10月20日,兵團得到胡璉12兵團乘船來到臺灣海峽的情報。傍晚時分,28軍副軍長肖鋒來到海邊,觀察金門島。肉眼可見金門島外海有數艘輪船,燈火閃爍。有人擔心那是胡璉的運兵船。肖鋒說:“胡璉來了,也不過再打一次上蔡戰役。”

1948年6月,肖鋒任83師師長,受命阻擊胡璉的整編11師。肖鋒率部隊一晝夜強行軍180裏,搶先趕到上蔡,與胡璉血戰,使其在堅城下不能前進半步。但肖鋒又對參謀人員說:“最壞的情況是我們上島胡璉也上島。那樣的話,我們準備得付出犧牲4000人的代價。”

10月24日中午,28軍召開作戰會議。肖鋒以下,普遍對金門作戰沒有把握。82師師長鍾賢文說:“這是我們解放大陸沿海的最後一仗,可不能打壞了。”邢永生說:“胡璉來了,敵人增兵了,還打不打?”85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說:“是不是建議兵團推遲戰鬥?”

10月24日下午有確切情報:胡璉兵團準備增援金門。肖鋒給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培善打了最後一個電話。劉培善說:“敵人一貫會吹牛撒謊。就算胡璉兵團登上金門,什麼工事也沒有修築,情況沒有大的變化。兵團已經研究過了,我們要搶在胡璉兵團之前佔領金門。今晚攻擊決心不變!”

金門戰役就這樣無可挽回地發動了。我軍上島之後,國民黨軍有意識地專門打我渡船,使得渡船回頭接後續部隊的設想化作泡影。上島將士進進不去,退退不了,成了孤軍。岸上援軍,捶胸頓足,無可奈何。敵胡璉部上島後,對我軍進行分割圍殲,致我軍全軍覆沒。

金門之戰的失利,引起了全軍、全國的震動,這次失敗在我軍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過去戰史上幾次失利如長征中的湘江之戰、紅軍西路軍的失敗及皖南事變損失人數也不少,但卻沒有一次是全軍覆沒,而這一次,我登陸部隊的3個團,包括船工、民夫350人在內共9086人,除部分被俘外,大都壯烈犧牲!金門戰役之後,粟裕本有一次“扳本”的機會。那就是抗美援朝。林彪避戰,毛澤東不得不啓用彭大將軍。實際上毛澤東更希望粟裕去,可惜粟裕那時重病在牀,已經無力指揮大的作戰了。

這次打金門,本是一舉解決臺灣問題的極好機會。緊接而來的朝鮮戰爭又拖延了數年,數年後,粟裕蒙受不白之冤,失去了在一線領兵作戰的權力,再也沒有機會一展滿腔抱負和才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