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中,“三足金乌”是太阳的化身,月亮中则有“嫦娥、玉兔、蟾蜍”等等多种形象在内,这些想象是否空穴来风?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保存在长沙博物馆里的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有一副著名的彩绘帛画。上半部分是天空的画面,左边是一轮月亮,在月亮之中有清晰地蟾蜍形象,右边的红色太阳里,则是一只黑色三趾的金乌。

这幅帛画展示了中国人早期的世界观,金乌和蟾蜍玉兔分别是日月的化身。

三足金乌又称为“踆乌”。“踆乌”就是蹲着的三足乌鸦。古代传说三足乌鸦是专门为西王母觅寻食物的神鸟。在文字材料中也可窥见其身影。《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李邕《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人观测中的三足金乌形象,可能是由太阳黑子的现象演化而来。太阳表面的气体流动出现旋涡,旋涡的温度比其它区域低,似乎是太阳表面有黑斑。这些黑色的形状就引发了古人的想象。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全凭目力。对于太阳,他们只能利用清晨黄昏日赤无光之际或者借助“油盆”,才可以观察记录。从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到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仅中国正史上,就有100多次太阳黑子记录。

这些材料,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太阳黑子出现的日期、形状、大小、位置及变化情况,都记述得非常准确、详细,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比欧洲最早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查理曼大帝传》早了835年。

相比太阳的难以直接观测,月中的蟾蜍和月兔,则更加形象和普及,月球对着地球的永远是一面。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这些阴影我们今天直接用肉眼去观察还能寻得其秒。

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天文学家的张衡,也在他所著《灵宪》里说:“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

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月中黑影的轮廓实则正是蟾蜍和玉兔的形状。这种初步的形象暗示,在与文明的碰撞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融,成为一种意象的定论。

金乌、玉兔和蟾蜍。即便那些阴影已经随着现代的观测手段回复他们本来面目,但是那些传说已经成为了不可断层的文化。我们都相信日月中有金乌玉兔和蟾蜍,有那些美好的故事,在人类蹒跚学步的过程中相伴随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