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单纯是为了展示政务新媒体账号之间的关系,你@我,我回应你,但互动的内容又不具备具体的解释说明、信息传播、功能联动作用,那这种蹭法也只是一种集体的自娱自乐,看着可能形式上热闹,但与公众缺乏关联,同样不能达到蹭热点的目的。一味抢时效而发布错误消息是政务新媒体蹭热点时最大的“坑”。

明确了政务新媒体蹭热点的理念和底线,并对热点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后,接下来就是具体怎么“蹭”的环节,主要有下面四种“蹭法”。

一、梳理事件

可以通过将各种信息汇集后进行整理来蹭热点。但这是媒体的强项,而非政务新媒体的所长。特别是在对于事件的介绍中,对于哪些没有核实还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从媒体立场看,边报道边核实,一旦有错及时更正,但政务新媒体则必须要核实清楚信息后才能如此操作。

二、独家权威发布

如果政务新媒体是某个热点事件的独家发声渠道,那它就有了天然的独家优势,这是十分珍贵的。但这样的情况也意味着该政务新媒体账号作为热点事件的涉及部门,将成为被公众关注的信源,那么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事权是否明确,授权是否明确就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三、官方解读分析

基于官方立场的解读分析是政务新媒体切入热点事件的常规方式,关注了热点事件(为什么要关注),关注了什么(切入点),官方怎么看(立场和态度),需要强化什么(对于公众有提醒借鉴作用的)。

从这个思维逻辑出发,做好自问自答,就可以介入到一个热点的讨论中,这种讨论的关键在于多说话(要参与就主动发声、积极互动)别说错话(不适宜官方立场的,引用资料或结论错误的,互动中不理性的)。

四、事件延展

事件延展就是从个例引向到其他相关相似事例的过程。比如铁路霸座这个热点,只要本部门遇到了并正在处理相似的情况,都可以延续这一热点的热度。只要处理结果能够顺应公众对公共安全的关心,能够符合对这类情形的严格迅速处理,及时公布并开放讨论都会得到公众积极正面的回应。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不少蹭热点的正确姿势,对于政务新媒体而言,蹭热点也是把“双刃剑”,一不留神就会踩到雷区。因此,了解政务新媒体蹭热点的错误姿势也十分有必要,而最需要避的“坑”有以下四个。

01、一味抢时效

一味抢时效而发布错误消息是政务新媒体蹭热点时最大的“坑”。

无论什么时候,政务新媒体都要严守信息准确的职业操守,为了能够迅速跟上热点,而转发或跟进尚不明确的事实,基于错误的信息来进行评点,这是十分危险的。为了抢时效而忽略事实,甚至是成为谣言的载体,那是政务新媒体的硬伤,是对公信力的直接伤害。

政务新媒体一定要选择可靠的、官方的信息源,对于个人的信息源,未经核实的事实,即使再热,也不能轻易引用或评点,一旦信息反转,那就不是蹭热点而是烫伤了自己。

02、为了蹭而蹭

热点虽好,但若找不到和自身业务和品牌的契合点,不过就是为热点添柴,成为热点传递中的一个连接点,起不到对自身账号的提升作用。假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出现“不务正业”的负面效果。

03、自娱自乐式

虽然组团蹭热点也是矩阵功能的一种体现,但如果真把政务新媒体账号玩成了政务新媒体朋友圈,也是一种过度内耗。

在公众看来,政务新媒体间的互动应该是为了某种明确的主体在联动,核心是产生叠加的对公众有益信息的增强作用。

如果单纯是为了展示政务新媒体账号之间的关系,你@我,我回应你,但互动的内容又不具备具体的解释说明、信息传播、功能联动作用,那这种蹭法也只是一种集体的自娱自乐,看着可能形式上热闹,但与公众缺乏关联,同样不能达到蹭热点的目的。

04、过度个性化

蹭热点的角度多种多样,每个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都有自己的好恶和倾向,但作为政务新媒体的官方属性,该不该介入一个热点,尤其是娱乐性明显的热点,应该慎重考虑。

政务新媒体的内容一定是代表官方的态度和立场,永远不是编辑个人的平台,这是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另一个基本操守。凡是有争议性,有违社会伦理道德的热点都需谨慎。

不是每一个热点的热度政务新媒体都能蹭、都要蹭,为什么去蹭先得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蹭热点之前需要深入思考,找到最适合蹭的热点以及最正确的蹭热点姿势,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