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国道研究员是热科院植物分类学研究团队的带头科学家,他从事草类植物研究 30 多年,发布会展示的11个海南特有新物种中,有5个是他所在的团队发现和公开发表的,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公开发表,这5个新物种是:尖峰苔草、凹果苔草、伏卧苔草、吊罗山苔草、长柄苔草,均被认定为海南特有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热带花卉,用娇艳来形容其斑斓的色彩最为妥帖,兰科植物是热带花卉中最赏心悦目的佼佼者,莫氏曲唇兰、黎氏兰、昌江盆距兰是在海南发现的兰科新物种,此外还有众多姿态各异的新记录种,这些是海南这个岛屿上的植物精灵,也是代表这个岛屿生态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11月14日下午,位于海口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称热科院)召开“海南特有新物种发布会”,向外界宣布发现海南新记录种85个,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种11个。这11个新物种是:尖峰苔草、凹果苔草、伏卧苔草、吊罗山苔草、长柄苔草;盾叶胡椒、尖峰岭胡椒;莫氏曲唇兰、黎氏兰、昌江盆距兰;定安耳草。其中,五种新物种的名称使用了海南发现地的地名。

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来逐一揭开这11个特有新物种的神秘面纱吧~(注:下文展示的新物种图片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供)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刘国道研究员是热科院植物分类学研究团队的带头科学家,他从事草类植物研究 30 多年,发布会展示的11个海南特有新物种中,有5个是他所在的团队发现和公开发表的,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公开发表,这5个新物种是:尖峰苔草、凹果苔草、伏卧苔草、吊罗山苔草、长柄苔草,均被认定为海南特有种。刘国道说:“这些研究成果在丰富海南植物区系数据的同时,也富含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特别是在国内莎草科研究关注较少的整体环境下海南莎草科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1、尖峰苔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基部宿存丝状老叶鞘;茎中生,三棱形,2-4 × 0.2 cm。叶基生,具3条纵脉,长25-65 cm, 宽1-1.6 cm,平展,两面无毛;叶片具叶鞘,鞘口具假叶舌。第一苞片狭叶状,顶生者针状,稍长于花序,具短鞘,长约1 cm,苞鞘及苞叶被短毛。总状花序,小穗4枚,顶生小穗为雄性,侧生小穗3枚为雌性;有时侧生小穗2枚近顶生,1枚直接从茎基部抽出。雄小穗三棱状柱形,长约2.5 cm,具柄,柄长2-3.5 cm,三棱形,被短毛;雄花鳞片长约5 mm,狭卵形,膜质,中脉绿色,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长0.6-0.8 mm。雌小穗圆柱形,2-3.5×0.7-1 cm,具柄,柄长1-2.5 cm,有时1枚侧生小穗直接从茎基部抽出,小穗柄长达7 cm;雌花鳞片三角状披针形,长5-6 mm,中脉绿色,向外延伸成芒,芒长约2 mm。果囊卵圆形,长于鳞片,长6-8 mm,膜质,草绿色,纵脉明显,脉上被毛,紧密包裹小坚果,顶端渐尖呈短喙,喙长约2 mm,喙口具2“V”形的齿。小坚果长4-5 mm,三棱状纺缍形,棱上中部益缩,成熟时棕黑色;先端急缩成喙,喙直,长约1 mm,顶端膨大基部具短柄,弯曲;花柱宿存,基部膨大,柱头3枚。

产地:海南尖峰岭

分布:海拔700-900米间的疏林下

濒危状况:发现1个居群,居群面积1000m²左右,单株数在2800,无危种。

用途:可作饲用利用。菱形果囊苔草组成员,在本组系统进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2、凹果苔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基部叶鞘宿存呈撕裂状。茎中生,三棱形,短于叶片,20-45厘米×2毫米。叶基生,5-75厘米,宽0.5-1厘米,两面无毛,中脉明显,顶部尾状渐尖;具约5厘米长的叶鞘。第一苞片叶状,长15-23厘米,宽约3毫米,具约3厘米长的叶鞘;顶生苞片针状。小穗3枚,顶生小穗雄性,三棱状线形,2-6厘米长,宽约2 厘米,具4-14厘米长的小穗柄;侧生小穗雌性,花松散,3-6厘米长,具长于10厘米的长柄。雄花鳞片卵圆形,透明膜质,中脉绿色,顶端钝圆具小尖头,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雌花鳞片卵圆形,长约4毫米,膜质,中脉绿色并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长约1毫米。果囊纺缍形,被微毛,长约7毫米,纵脉明显,基部向穗轴的一侧凹陷,顶部收窄成短喙。小坚果纺缍状,纯三棱形,长约4毫米,中部棱上深凹,基部向轴一侧深凹入,顶部益缩成弯曲果颈,果颈顶部呈圆盘状,花柱宿存,基部稍增粗。

产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海拔1200-1500米间的疏林下

濒危状况:发现5个居群,居群面积较大,个体组成较多,无危种。

3、伏卧苔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具撕裂为纤维状的老叶鞘;茎中生,三棱形,高10-30 cm,细弱粗约0.1 cm。叶基生,长15-40(-55)cm,宽约0.5 cm,绿色,线形,中脉向背面凸出。总状花序,小穗2-3枚,顶生小穗为雄性,侧生小穗1-2枚为雌性;小穗间距短;苞叶等长于或稍长于花序,狭叶状,具鞘;苞鞘长约0.5 cm,密被短钩毛。雄小穗线状圆柱形,长0.8-1.2 cm,宽约0.1 cm,具柄,柄长约0.5 厘米;雄花鳞片膜质,卵圆形,长约0.3 厘米,中脉绿色,顶端钝圆。雌小穗侧生,短圆柱形,长0.5-1.5厘米,宽0.5厘米,具柄,柄长0.5-0.8厘米,花松散,每小穗具花1-7枚;雌花鳞片膜质,光滑无毛,卵状披针形,长约0.6厘米,中脉绿色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长约0.2 cm。果囊钝三棱状纺缍形, 0.7-1×0.3 cm,长于鳞片,膜质,光滑无毛,紧密包裹小坚果,纵脉明显,顶端渐尖呈短喙,喙长约0.3 cm。小坚果长约0.7 cm,三棱状纺缍形,棱上中部益缩,成熟时棕黑色;先端急缩成喙,喙弯曲,长约0.1 cm,顶端膨大;基部具短柄,弯曲;花柱宿存,基部膨大,柱头3。

产地:海南吊罗山

分布:海拔900-1200米间的山涧边

濒危状况:10km²范围内共发现5个居群,个体组成较多,无危种。

4、吊罗山苔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木质,由撕裂为纤维状的叶鞘所包裹;茎侧生于叶腋中,7-20厘米,三棱形近丝状,直径约0.5毫米,由无叶片的叶鞘包裹。叶全为基生,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7-15毫米,平展,顶端渐尖,暗绿色,中脉明显向背面凸出,叶片下部对折成长柄状,柄长5-10厘米。总状花序;雄小穗线状圆柱形长8-15毫米,宽约2毫米,雄花鳞片长约3毫米,具短尖,膜质;雌小穗疏生小花,长1-2厘米,小穗柄长3-5厘米,丝状,三棱形,直径约0.5毫米;雌花鳞片草质,长圆形,中脉明显向外延呈短芒,芒长约4毫米。果囊长于鳞片,纺锤形,钝三棱形,长5-7毫米,棕黄色,被短柔毛,具脉多条,具短柄,顶端收狭成一短喙,喙口部2短齿。小坚果紧密包于果囊中,纺锤形,三棱形,长约5毫米,上部具钝三棱形的颈,顶端稍凹陷,三棱面中部凸出成腰状,棕黑色,基部具短柄长0.5-1毫米;花柱基部稍增粗而宿存,柱头3枚。

产地:海南吊罗山

分布:海拔900米左右较潮湿的密林下。

濒危状况:目前只发现1个居群,单株数在1000左右。居群数极少,达濒危级别。

用途:苔草属物种普遍具有良好饲用价值。另外,本种是匏囊苔草组最近发现的种,其在形成结构上特化出独有的丝状茎,这在本组系统学研究上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长柄苔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多年草本,高约20厘米。叶柄长5-10厘米,叶长于秆,宽10-15毫米,苞片叶状,长于花序,具鞘。小穗3-4个,彼此靠近,顶生1个雄性,线状圆柱形,长1.5-4厘米;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菱状宽椭圆形,三棱形,长6.5毫米,中部棱上缢缩,上部急缩成喙,狭圆柱形,长1.5毫米,顶端膨大呈盘状;花柱基部稍膨大,宿存,柱头3个。花果期4-8月。

产地:海南陵水。

分布:海拔500-900米雨林下。

濒危状况:长柄苔草居群仅有一处,植株数量较少。按IUCN(2001)评估,长柄苔草被列为“低危”物种。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热带辛香饮料是热科院标志性的研究对象之一,胡椒是热带辛香饮料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种类,发布会上的“盾叶胡椒”和“尖峰岭胡椒”是胡椒家族中最新发现的成员。

1、盾叶胡椒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攀援藤本,长超过5米。叶片两型,生殖叶呈卵形、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长7.5–9厘米、宽2.5–5.5 cm;叶柄盾状着生,叶鞘较长;叶基部心形至圆形,通常相等或有时略不等;叶脉5条,均基出。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苞片圆形至近圆形,直径1.5毫米,贴生于花序轴。雄花序长5–7厘米,白色至浅绿色;总花梗长1-2厘米;雄蕊通常2枚,稀3枚;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卵型,2裂。雌花序长3.5–6厘米,白色至浅绿色;总花梗长1.5-2.5厘米;子房椭圆形至卵形,柱头星状,3或4,稀5。果穗长4-9厘米,无毛;果实球形,直径4-6.5毫米,深绿色,果实表面稍具短硬毛;种子浅棕色,球形,直径2.5-3.5厘米。花期3月至5月,果期6月至9月。

产地:海南万宁。

分布:海拔200-600米的热带雨林林下,攀爬于树上或岩石上。

濒危状况:根据IUCN(2012)评估,盾叶胡椒达“极危”级别,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资源稀少,种群濒临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用途:在万宁地区,当地百姓采集根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2、尖峰岭胡椒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尖峰岭胡椒花序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尖峰岭胡椒花序微观图

形态特性:常绿木质攀援藤本,长超过6米。茎浅绿色,干时变棕色,直径0.5-1.2厘米。叶片两型,生殖叶呈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长5–9.5厘米、宽1.5–3.5厘米;叶基部圆形,通常相等或有时略不等;顶端渐尖;叶脉5-7条,最上一对离基1-3厘米从中脉发出。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苞片圆形至近圆形,直径2毫米,贴生于花序轴上。雄花序长3–5厘米,浅绿色;总花梗长1-2厘米;雄蕊通常2枚;花丝粗壮,长0.5-1.2毫米;花药近球形,2裂;当花药成熟时,花丝脱落。雌花序长2–3厘米,浅绿色;总花梗长1-1.6厘米,果实成熟时延长至1.5-2.5厘米;柱头3或4。果穗长3-5厘米;果实球形,直径3.5-5毫米,深绿色,表面光滑无毛;种子浅棕色,球形,直径2.5-4毫米。花期8月至8月,果期7月至10月。

产地:海南乐东

分布:海拔500-800米的热带雨林林下,攀爬于树上或岩石上。

濒危状况:根据IUCN(2012)评估,尖峰岭胡椒达“极危”级别,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资源稀少,种群濒临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用途:在乐东山区,当地百姓采集根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风寒咳喘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热带花卉,用娇艳来形容其斑斓的色彩最为妥帖,兰科植物是热带花卉中最赏心悦目的佼佼者,莫氏曲唇兰、黎氏兰、昌江盆距兰是在海南发现的兰科新物种,此外还有众多姿态各异的新记录种,这些是海南这个岛屿上的植物精灵,也是代表这个岛屿生态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1、莫氏曲唇兰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性:附生草本。假鳞茎卵形,1.0-1.2cm×0.8-1.0cm。叶片顶生2枚,窄椭圆形到阔披针形,3.0-6.0×0.8-1.0cm。总状花序,花3-6朵。花白色,唇盘具一“Y”型黄斑。唇瓣“S”型弯折,下唇端部具2不明显的三角形侧裂片;2褶片从下唇中部发出,止于上唇2/3处,末端膨大。花期3月,果期9月。

产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分布于海拔1200-1850米的峰顶矮林树干上。

濒危状况:目前只发现2个居群,个体数不明,濒危程度未能评估。

用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黎氏兰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性:大型附生草本。根状茎发达,分枝,粗约7-8mm,长可达1.2m。假鳞茎相隔10-15cm,棒状,5-30cm×1-2cm,叶片20-80×1.0-1.7cm。花序2-3个,10-22朵花,花直径约4cm。萼片黄绿色,无斑纹;花瓣黄绿色,中部以下具红色条纹;唇瓣红色,唇盘黄色,侧裂片具奶油色条纹,合蕊柱红色。花梗与子房2.0-4.0cm长,中萼片2.4-2.7cm×0.9-1.1cm,狭椭型,唇瓣3裂,1.5-1.7cm长;侧裂片直立,与合蕊柱等长,端部圆钝;中裂片0.4-0.5cm,末端圆形,反折,唇盘具两条光滑褶片。合蕊柱1.3-1.5cm。花期5-6月或8-9月。

产地:海南尖峰岭

分布:分布于海拔700-900米间的疏林下。

濒危状况:发现1个居群,居群面积1000m²左右,个体数不足100,根据IUCN(2012)评估,被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

用途:具观赏价值。

3、昌江盆距兰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附生草本。茎15-20cm×4-5mm。叶片2列,钩状,狭椭形,18-25×1.5-2.4cm,末端具不等2裂。花序3-5个,近伞形,6-9朵花。萼片和花瓣黄绿色,具紫棕色斑点;唇瓣黄绿色,均具紫红色斑点。萼片相似,卵状长椭形形,6.1–6.9 × 3.2–3.8 mm,基部相连,末端圆钝。花瓣与萼片相似,稍小,5.9–6.8 × 3.0– 3.5 mm。唇瓣具白色的上唇和囊状下唇,上唇向前平展,近圆形或三角形,4.1–4.5 × 7.2–7.6 mm,前端具白色毛状物;下唇近圆锥形,4–5.9 mm 高,4.6–5.5 mm宽。花期3-4月。

产地: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霸王岭等

分布:分布于600-1200米间的疏林树干上。

濒危状况:属于易危(VU)级别。

用途:具观赏价值。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海南是我国南药资源的天然宝库,除槟榔、益智等四大南药外,这里还分布有千余种珍稀药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与海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定安耳草、硬毛巴豆、小果木、小花沙棯、石山爵床、四叶山扁豆、硬枝酢浆草、光果姜等新种和新记录种是新近发现和引种保护的重要类群。

1、定安耳草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形态特征:多年生平卧草本,高约10厘米,茎近四棱形。叶对生,近无柄或无柄,聚生于茎顶呈现莲座状,厚纸质,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4-10厘米;托叶三角形,撕裂状。聚伞花序呈头状顶生,密集,直径约5厘米。花冠蓝紫色或白色,管长约8毫米;蒴果长约3毫米,种子8-12棵,花果期9-12月。

产地:海南定安、琼中。

分布:海拔100-450米的疏林下或林缘。

濒危状况:居群植株数量较少约200株。按IUCN(2012)评估,定安耳草被列为“极危”物种,它们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

用途:全草药用,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除了以上介绍到的11个新物种,近年来,在海南还发现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种,这些“新同学”都叫什么,长什么样子,小编都为大家逐一盘点好了!

新物种:羚羊礁海蝽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科考队根据其分布地点将它命名为羚羊礁海蝽。

据介绍,这是海蝽科昆虫在我国首次被发现,为中国昆虫新记录科。

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以南海单一岛礁的名称为动物新物种命名,对于维护国家南海权益具有特殊意义。

随队考察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强介绍,此类海蝽科昆虫的体长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时躲藏在珊瑚石的细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节肢动物为生。不仅个头小,它们的运动还非常迅速,很难捕捉。

新鲜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近年来,在海南发现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种,现在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新物种:周氏睑虎

2018年8月,海南岛喀斯特地区发现生存有一种以前从未被记载过的睑虎属新种,这个睑虎属新种被正式命名为“周氏睑虎”。

睑虎四足爪尖无吸盘,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样吸附攀援,只能爬行。周氏睑虎最早被发现栖息于海南岛中部地区一处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四周环绕着湿润的热带常绿阔叶林。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目前全球一共发现了17个独立种睑虎,海南已知共有两种,一种是海南睑虎,是科学家Barbour在1908年发现并命名的;另一种是霸王岭睑虎,是科学家Grismer et al于2002年发现并命名。

周氏睑虎是海南发现的第三种睑虎属物种,也是海南岛首个由中国人独立发现的睑虎属物种。

新物种:暗褐金孢牛肝菌

这种“菇”你认识吗?↓↓它就是接下来的主角——暗褐金孢牛肝菌。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2017年2月,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和鹦哥岭科研监测科工作人员蒋帅在海南鹦哥岭发现了这个新物种。这是一个尚未描述的新种,因其菌盖呈暗褐色,所以被命名为暗褐金孢牛肝菌。

过去的研究表明,金孢牛肝菌属的种类大多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于亚热带森林。此次在鹦哥岭发现该属的成员,首次证实了该属在世界热带地区的分布。

“深入认识这些真菌,并在海南各林区开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资源调查,将对于热带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积极的意义。”曾念开教授说。

新物种:海南黄肉牛肝菌

这个新物种非常有意思,一碰颜色就变变变!它同样是在海南鹦哥岭被发现的。

牛肝菌一般是指那些生长于地上,子实体肉质,容易腐烂,且子实层为密集菌管的真菌。现在世界上已知有1300余种,而目前在海南发现的牛肝菌有100多种。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其它的一些牛肝菌也会变色,但很少像这种一样,变得如此奇妙。”研究人员说,该牛肝菌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菌盖直径成熟时可达20厘米,而其他牛肝菌,菌盖直径通常不超过10厘米;除此之外,最为有趣的是其奇妙的变色现象,它原本的菌孔面是黄色的,菌肉是白色的。用手触摸菌盖下的菌孔以及菌肉,它会迅速变蓝色,之后再变成红色,最后变为黑色。

据介绍,牛肝菌的大多数种类能与壳斗科、龙脑香科、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在森林保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物种:尖峰岭胡椒

2015年7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的胡椒资源育种研究团队在乐东尖峰岭展开野外考察时,首次发现了该物种。

这个新物种,分布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海拔500至800米处,被命名为尖峰岭胡椒。

尖峰岭胡椒有很强的依附力,它既可以攀爬在岩石上,变成硕大的一丛,也可以攀附在十多米高的树干上,直冲云霄。

单看形态,尖峰岭胡椒与其他物种并无不同,不过在专业的团队眼中,它的叶柄、它的花穗、它的苞片、它的种子等都“暗藏玄机”。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尖峰岭胡椒一经发现,我国国产胡椒属从60种增加为61种,其中海南共有12种。

按照国际植物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价标准,尖峰岭胡椒被评估为极危种,亟待开展更多的调查和保护研究。

新物种:海南缺翅虫

海南缺翅虫是上海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室的博士等在海南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海南缺翅虫”。

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独家整合 | 海南发现11个特有新物种 一起来认识它们

看完这些新物种,是不是对海南的大自然充满了兴趣?

海南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优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不仅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为我们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我们要好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环境,让海南的好生态成为海南最大的特色和发展最强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