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國道研究員是熱科院植物分類學研究團隊的帶頭科學家,他從事草類植物研究 30 多年,發佈會展示的11個海南特有新物種中,有5個是他所在的團隊發現和公開發表的,發現、命名並在國際上公開發表,這5個新物種是:尖峯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均被認定爲海南特有種。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熱帶花卉,用嬌豔來形容其斑斕的色彩最爲妥帖,蘭科植物是熱帶花卉中最賞心悅目的佼佼者,莫氏曲脣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是在海南發現的蘭科新物種,此外還有衆多姿態各異的新記錄種,這些是海南這個島嶼上的植物精靈,也是代表這個島嶼生態系統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11月14日下午,位於海口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稱熱科院)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佈會”,向外界宣佈發現海南新記錄種85個,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這11個新物種是:尖峯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盾葉胡椒、尖峯嶺胡椒;莫氏曲脣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定安耳草。其中,五種新物種的名稱使用了海南發現地的地名。

接下來,大家就跟着小編來逐一揭開這11個特有新物種的神祕面紗吧~(注:下文展示的新物種圖片均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提供)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劉國道研究員是熱科院植物分類學研究團隊的帶頭科學家,他從事草類植物研究 30 多年,發佈會展示的11個海南特有新物種中,有5個是他所在的團隊發現和公開發表的,發現、命名並在國際上公開發表,這5個新物種是:尖峯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均被認定爲海南特有種。劉國道說:“這些研究成果在豐富海南植物區系數據的同時,也富含着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特別是在國內莎草科研究關注較少的整體環境下海南莎草科的研究具有示範性的意義”。

1、尖峯薹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基部宿存絲狀老葉鞘;莖中生,三棱形,2-4 × 0.2 cm。葉基生,具3條縱脈,長25-65 cm, 寬1-1.6 cm,平展,兩面無毛;葉片具葉鞘,鞘口具假葉舌。第一苞片狹葉狀,頂生者針狀,稍長於花序,具短鞘,長約1 cm,苞鞘及苞葉被短毛。總狀花序,小穗4枚,頂生小穗爲雄性,側生小穗3枚爲雌性;有時側生小穗2枚近頂生,1枚直接從莖基部抽出。雄小穗三棱狀柱形,長約2.5 cm,具柄,柄長2-3.5 cm,三棱形,被短毛;雄花鱗片長約5 mm,狹卵形,膜質,中脈綠色,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長0.6-0.8 mm。雌小穗圓柱形,2-3.5×0.7-1 cm,具柄,柄長1-2.5 cm,有時1枚側生小穗直接從莖基部抽出,小穗柄長達7 cm;雌花鱗片三角狀披針形,長5-6 mm,中脈綠色,向外延伸成芒,芒長約2 mm。果囊卵圓形,長於鱗片,長6-8 mm,膜質,草綠色,縱脈明顯,脈上被毛,緊密包裹小堅果,頂端漸尖呈短喙,喙長約2 mm,喙口具2“V”形的齒。小堅果長4-5 mm,三棱狀紡綞形,棱上中部益縮,成熟時棕黑色;先端急縮成喙,喙直,長約1 mm,頂端膨大基部具短柄,彎曲;花柱宿存,基部膨大,柱頭3枚。

產地:海南尖峯嶺

分佈:海拔700-9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1個居羣,居羣面積1000m²左右,單株數在2800,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2、凹果薹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基部葉鞘宿存呈撕裂狀。莖中生,三棱形,短於葉片,20-45釐米×2毫米。葉基生,5-75釐米,寬0.5-1釐米,兩面無毛,中脈明顯,頂部尾狀漸尖;具約5釐米長的葉鞘。第一苞片葉狀,長15-23釐米,寬約3毫米,具約3釐米長的葉鞘;頂生苞片針狀。小穗3枚,頂生小穗雄性,三棱狀線形,2-6釐米長,寬約2 釐米,具4-14釐米長的小穗柄;側生小穗雌性,花鬆散,3-6釐米長,具長於10釐米的長柄。雄花鱗片卵圓形,透明膜質,中脈綠色,頂端鈍圓具小尖頭,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雌花鱗片卵圓形,長約4毫米,膜質,中脈綠色並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長約1毫米。果囊紡綞形,被微毛,長約7毫米,縱脈明顯,基部向穗軸的一側凹陷,頂部收窄成短喙。小堅果紡綞狀,純三棱形,長約4毫米,中部棱上深凹,基部向軸一側深凹入,頂部益縮成彎曲果頸,果頸頂部呈圓盤狀,花柱宿存,基部稍增粗。

產地:海南五指山

分佈:海拔1200-15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5個居羣,居羣面積較大,個體組成較多,無危種。

3、伏臥薹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具撕裂爲纖維狀的老葉鞘;莖中生,三棱形,高10-30 cm,細弱粗約0.1 cm。葉基生,長15-40(-55)cm,寬約0.5 cm,綠色,線形,中脈向背面凸出。總狀花序,小穗2-3枚,頂生小穗爲雄性,側生小穗1-2枚爲雌性;小穗間距短;苞葉等長於或稍長於花序,狹葉狀,具鞘;苞鞘長約0.5 cm,密被短鉤毛。雄小穗線狀圓柱形,長0.8-1.2 cm,寬約0.1 cm,具柄,柄長約0.5 釐米;雄花鱗片膜質,卵圓形,長約0.3 釐米,中脈綠色,頂端鈍圓。雌小穗側生,短圓柱形,長0.5-1.5釐米,寬0.5釐米,具柄,柄長0.5-0.8釐米,花鬆散,每小穗具花1-7枚;雌花鱗片膜質,光滑無毛,卵狀披針形,長約0.6釐米,中脈綠色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長約0.2 cm。果囊鈍三棱狀紡綞形, 0.7-1×0.3 cm,長於鱗片,膜質,光滑無毛,緊密包裹小堅果,縱脈明顯,頂端漸尖呈短喙,喙長約0.3 cm。小堅果長約0.7 cm,三棱狀紡綞形,棱上中部益縮,成熟時棕黑色;先端急縮成喙,喙彎曲,長約0.1 cm,頂端膨大;基部具短柄,彎曲;花柱宿存,基部膨大,柱頭3。

產地:海南吊羅山

分佈:海拔900-1200米間的山澗邊

瀕危狀況:10km²範圍內共發現5個居羣,個體組成較多,無危種。

4、吊羅山薹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根狀莖短,木質,由撕裂爲纖維狀的葉鞘所包裹;莖側生於葉腋中,7-20釐米,三棱形近絲狀,直徑約0.5毫米,由無葉片的葉鞘包裹。葉全爲基生,披針形長10-45釐米,寬7-15毫米,平展,頂端漸尖,暗綠色,中脈明顯向背面凸出,葉片下部對摺成長柄狀,柄長5-10釐米。總狀花序;雄小穗線狀圓柱形長8-15毫米,寬約2毫米,雄花鱗片長約3毫米,具短尖,膜質;雌小穗疏生小花,長1-2釐米,小穗柄長3-5釐米,絲狀,三棱形,直徑約0.5毫米;雌花鱗片草質,長圓形,中脈明顯向外延呈短芒,芒長約4毫米。果囊長於鱗片,紡錘形,鈍三棱形,長5-7毫米,棕黃色,被短柔毛,具脈多條,具短柄,頂端收狹成一短喙,喙口部2短齒。小堅果緊密包於果囊中,紡錘形,三棱形,長約5毫米,上部具鈍三棱形的頸,頂端稍凹陷,三棱面中部凸出成腰狀,棕黑色,基部具短柄長0.5-1毫米;花柱基部稍增粗而宿存,柱頭3枚。

產地:海南吊羅山

分佈:海拔900米左右較潮溼的密林下。

瀕危狀況:目前只發現1個居羣,單株數在1000左右。居羣數極少,達瀕危級別。

用途:薹草屬物種普遍具有良好飼用價值。另外,本種是匏囊薹草組最近發現的種,其在形成結構上特化出獨有的絲狀莖,這在本組系統學研究上良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5、長柄薹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多年草本,高約20釐米。葉柄長5-10釐米,葉長於稈,寬10-15毫米,苞片葉狀,長於花序,具鞘。小穗3-4個,彼此靠近,頂生1個雄性,線狀圓柱形,長1.5-4釐米;小堅果緊包於果囊中,菱狀寬橢圓形,三棱形,長6.5毫米,中部棱上縊縮,上部急縮成喙,狹圓柱形,長1.5毫米,頂端膨大呈盤狀;花柱基部稍膨大,宿存,柱頭3個。花果期4-8月。

產地:海南陵水。

分佈:海拔500-900米雨林下。

瀕危狀況:長柄薹草居羣僅有一處,植株數量較少。按IUCN(2001)評估,長柄薹草被列爲“低危”物種。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熱帶辛香飲料是熱科院標誌性的研究對象之一,胡椒是熱帶辛香飲料中非常典型的一個種類,發佈會上的“盾葉胡椒”和“尖峯嶺胡椒”是胡椒家族中最新發現的成員。

1、盾葉胡椒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常綠木質攀援藤本,長超過5米。葉片兩型,生殖葉呈卵形、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葉片長7.5–9釐米、寬2.5–5.5 cm;葉柄盾狀着生,葉鞘較長;葉基部心形至圓形,通常相等或有時略不等;葉脈5條,均基出。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苞片圓形至近圓形,直徑1.5毫米,貼生於花序軸。雄花序長5–7釐米,白色至淺綠色;總花梗長1-2釐米;雄蕊通常2枚,稀3枚;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卵型,2裂。雌花序長3.5–6釐米,白色至淺綠色;總花梗長1.5-2.5釐米;子房橢圓形至卵形,柱頭星狀,3或4,稀5。果穗長4-9釐米,無毛;果實球形,直徑4-6.5毫米,深綠色,果實表面稍具短硬毛;種子淺棕色,球形,直徑2.5-3.5釐米。花期3月至5月,果期6月至9月。

產地:海南萬寧。

分佈:海拔200-600米的熱帶雨林林下,攀爬於樹上或岩石上。

瀕危狀況:根據IUCN(2012)評估,盾葉胡椒達“極危”級別,它們的分佈範圍非常狹窄,資源稀少,種羣瀕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在萬寧地區,當地百姓採集根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2、尖峯嶺胡椒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尖峯嶺胡椒花序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尖峯嶺胡椒花序微觀圖

形態特性:常綠木質攀援藤本,長超過6米。莖淺綠色,干時變棕色,直徑0.5-1.2釐米。葉片兩型,生殖葉呈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葉片長5–9.5釐米、寬1.5–3.5釐米;葉基部圓形,通常相等或有時略不等;頂端漸尖;葉脈5-7條,最上一對離基1-3釐米從中脈發出。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苞片圓形至近圓形,直徑2毫米,貼生於花序軸上。雄花序長3–5釐米,淺綠色;總花梗長1-2釐米;雄蕊通常2枚;花絲粗壯,長0.5-1.2毫米;花葯近球形,2裂;當花藥成熟時,花絲脫落。雌花序長2–3釐米,淺綠色;總花梗長1-1.6釐米,果實成熟時延長至1.5-2.5釐米;柱頭3或4。果穗長3-5釐米;果實球形,直徑3.5-5毫米,深綠色,表面光滑無毛;種子淺棕色,球形,直徑2.5-4毫米。花期8月至8月,果期7月至10月。

產地:海南樂東

分佈:海拔500-800米的熱帶雨林林下,攀爬於樹上或岩石上。

瀕危狀況:根據IUCN(2012)評估,尖峯嶺胡椒達“極危”級別,它們的分佈範圍非常狹窄,資源稀少,種羣瀕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在樂東山區,當地百姓採集根用於治療風溼痹痛、胃痛、風寒咳喘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熱帶花卉,用嬌豔來形容其斑斕的色彩最爲妥帖,蘭科植物是熱帶花卉中最賞心悅目的佼佼者,莫氏曲脣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是在海南發現的蘭科新物種,此外還有衆多姿態各異的新記錄種,這些是海南這個島嶼上的植物精靈,也是代表這個島嶼生態系統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1、莫氏曲脣蘭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性:附生草本。假鱗莖卵形,1.0-1.2cm×0.8-1.0cm。葉片頂生2枚,窄橢圓形到闊披針形,3.0-6.0×0.8-1.0cm。總狀花序,花3-6朵。花白色,脣盤具一“Y”型黃斑。脣瓣“S”型彎折,下脣端部具2不明顯的三角形側裂片;2褶片從下脣中部發出,止於上脣2/3處,末端膨大。花期3月,果期9月。

產地:海南五指山

分佈:分佈於海拔1200-1850米的峯頂矮林樹幹上。

瀕危狀況:目前只發現2個居羣,個體數不明,瀕危程度未能評估。

用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2、黎氏蘭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性:大型附生草本。根狀莖發達,分枝,粗約7-8mm,長可達1.2m。假鱗莖相隔10-15cm,棒狀,5-30cm×1-2cm,葉片20-80×1.0-1.7cm。花序2-3個,10-22朵花,花直徑約4cm。萼片黃綠色,無斑紋;花瓣黃綠色,中部以下具紅色條紋;脣瓣紅色,脣盤黃色,側裂片具奶油色條紋,合蕊柱紅色。花梗與子房2.0-4.0cm長,中萼片2.4-2.7cm×0.9-1.1cm,狹橢型,脣瓣3裂,1.5-1.7cm長;側裂片直立,與合蕊柱等長,端部圓鈍;中裂片0.4-0.5cm,末端圓形,反折,脣盤具兩條光滑褶片。合蕊柱1.3-1.5cm。花期5-6月或8-9月。

產地:海南尖峯嶺

分佈:分佈於海拔700-9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1個居羣,居羣面積1000m²左右,個體數不足100,根據IUCN(2012)評估,被列爲極度瀕危CR)物種。

用途:具觀賞價值。

3、昌江盆距蘭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附生草本。莖15-20cm×4-5mm。葉片2列,鉤狀,狹橢形,18-25×1.5-2.4cm,末端具不等2裂。花序3-5個,近傘形,6-9朵花。萼片和花瓣黃綠色,具紫棕色斑點;脣瓣黃綠色,均具紫紅色斑點。萼片相似,卵狀長橢形形,6.1–6.9 × 3.2–3.8 mm,基部相連,末端圓鈍。花瓣與萼片相似,稍小,5.9–6.8 × 3.0– 3.5 mm。脣瓣具白色的上脣和囊狀下脣,上脣向前平展,近圓形或三角形,4.1–4.5 × 7.2–7.6 mm,前端具白色毛狀物;下脣近圓錐形,4–5.9 mm 高,4.6–5.5 mm寬。花期3-4月。

產地:五指山、吊羅山、鸚哥嶺、霸王嶺等

分佈:分佈於600-1200米間的疏林樹幹上。

瀕危狀況:屬於易危(VU)級別。

用途:具觀賞價值。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海南是我國南藥資源的天然寶庫,除檳榔、益智等四大南藥外,這裏還分佈有千餘種珍稀藥用植物資源。這些資源與海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定安耳草、硬毛巴豆、小果木、小花沙棯、石山爵牀、四葉山扁豆、硬枝酢漿草、光果姜等新種和新記錄種是新近發現和引種保護的重要類羣。

1、定安耳草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形態特徵:多年生平臥草本,高約10釐米,莖近四棱形。葉對生,近無柄或無柄,聚生於莖頂呈現蓮座狀,厚紙質,長橢圓形,長8-15釐米,寬4-10釐米;托葉三角形,撕裂狀。聚傘花序呈頭狀頂生,密集,直徑約5釐米。花冠藍紫色或白色,管長約8毫米;蒴果長約3毫米,種子8-12棵,花果期9-12月。

產地:海南定安、瓊中。

分佈:海拔100-450米的疏林下或林緣。

瀕危狀況:居羣植株數量較少約200株。按IUCN(2012)評估,定安耳草被列爲“極危”物種,它們的野生種羣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全草藥用,用於治療小兒水痘。

除了以上介紹到的11個新物種,近年來,在海南還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這些“新同學”都叫什麼,長什麼樣子,小編都爲大家逐一盤點好了!

新物種:羚羊礁海蝽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科考隊根據其分佈地點將它命名爲羚羊礁海蝽。

據介紹,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爲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以南海單一島礁的名稱爲動物新物種命名,對於維護國家南海權益具有特殊意義。

隨隊考察的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介紹,此類海蝽科昆蟲的體長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躲藏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爲生。不僅個頭小,它們的運動還非常迅速,很難捕捉。

新鮮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近年來,在海南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現在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新物種:周氏瞼虎

2018年8月,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瞼虎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爲“周氏瞼虎”。

瞼虎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着溼潤的熱帶常綠闊葉林。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目前全球一共發現了17個獨立種瞼虎,海南已知共有兩種,一種是海南瞼虎,是科學家Barbour在1908年發現並命名的;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是科學家Grismer et al於2002年發現並命名。

周氏瞼虎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新物種:暗褐金孢牛肝菌

這種“菇”你認識嗎?↓↓它就是接下來的主角——暗褐金孢牛肝菌。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2017年2月,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教授曾念開和鸚哥嶺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蔣帥在海南鸚哥嶺發現了這個新物種。這是一個尚未描述的新種,因其菌蓋呈暗褐色,所以被命名爲暗褐金孢牛肝菌。

過去的研究表明,金孢牛肝菌屬的種類大多分佈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少數種類分佈於亞熱帶森林。此次在鸚哥嶺發現該屬的成員,首次證實了該屬在世界熱帶地區的分佈。

“深入認識這些真菌,並在海南各林區開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資源調查,將對於熱帶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積極的意義。”曾念開教授說。

新物種:海南黃肉牛肝菌

這個新物種非常有意思,一碰顏色就變變變!它同樣是在海南鸚哥嶺被發現的。

牛肝菌一般是指那些生長於地上,子實體肉質,容易腐爛,且子實層爲密集菌管的真菌。現在世界上已知有1300餘種,而目前在海南發現的牛肝菌有100多種。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其它的一些牛肝菌也會變色,但很少像這種一樣,變得如此奇妙。”研究人員說,該牛肝菌新種的主要特徵是個體大,菌蓋直徑成熟時可達20釐米,而其他牛肝菌,菌蓋直徑通常不超過10釐米;除此之外,最爲有趣的是其奇妙的變色現象,它原本的菌孔面是黃色的,菌肉是白色的。用手觸摸菌蓋下的菌孔以及菌肉,它會迅速變藍色,之後再變成紅色,最後變爲黑色。

據介紹,牛肝菌的大多數種類能與殼鬥科、龍腦香科、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關係,在森林保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物種:尖峯嶺胡椒

2015年7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的胡椒資源育種研究團隊在樂東尖峯嶺展開野外考察時,首次發現了該物種。

這個新物種,分佈在尖峯嶺自然保護區海拔500至800米處,被命名爲尖峯嶺胡椒。

尖峯嶺胡椒有很強的依附力,它既可以攀爬在岩石上,變成碩大的一叢,也可以攀附在十多米高的樹幹上,直衝雲霄。

單看形態,尖峯嶺胡椒與其他物種並無不同,不過在專業的團隊眼中,它的葉柄、它的花穗、它的苞片、它的種子等都“暗藏玄機”。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尖峯嶺胡椒一經發現,我國國產胡椒屬從60種增加爲61種,其中海南共有12種。

按照國際植物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瀕危等級的評價標準,尖峯嶺胡椒被評估爲極危種,亟待開展更多的調查和保護研究。

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海南缺翅蟲是上海師範大學昆蟲學研究室的博士等在海南發現的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爲“海南缺翅蟲”。

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佈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獨家整合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看完這些新物種,是不是對海南的大自然充滿了興趣?

海南森林資源、海洋資源優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極爲豐富的生物資源。

多樣的生物資源,不僅能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爲我們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我們要好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愛護環境,讓海南的好生態成爲海南最大的特色和發展最強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