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振武是山東新泰人,曾參加“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1938年參加徂徠山起義,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中隊長、營長、團長、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魯中南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兗州衛戍司令部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銜大校。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奇於抗大學習,1938年赴山東,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營長、副團長、團長、支隊長、魯中軍區二團團長兼第五(魯山)軍分區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一旅旅長、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膠東軍區新五師師長、九十五師師長等職,1955年授銜少將。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在此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爲國民革命軍,分別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分別簡稱“八路軍”“新四軍”。


八路軍由位於西北的工農紅軍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及西北紅軍等紅軍主力編成,轄115師、120師、129師及總部特務團等部隊,總兵力4.6萬多人。其中,115師由紅一方面軍及陝南紅七十四師等編成,“平型關大捷”後115師逐漸分兵,1938年至1939年初115師主力分批多次東進山東,與八路軍山東縱隊配合作戰,開闢、鞏固了山東抗日根據地。


1942年,八路軍山東縱隊改爲山東軍區,1943年3月115師、山東軍區合併爲新的山東軍區,到抗戰勝利後山東軍區有五個軍區(五大戰略區),其中魯中軍區就爲其一。魯中軍區成立於1942年8月,最初爲三個軍分區,後發展爲五個,到抗戰勝利後爲適應戰爭形勢,魯中軍區由五個軍分區整編爲三個,司令員分別爲陳奇、封振武、孫繼先。


魯中軍區第一(泰山)軍分區建制不變,司令員陳奇,政治委員林乎加。陳奇是河南羅山人,1930年加入紅軍,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奇於抗大學習,1938年赴山東,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營長、副團長、團長、支隊長、魯中軍區二團團長兼第五(魯山)軍分區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一旅旅長、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膠東軍區新五師師長、九十五師師長等職,1955年授銜少將。


魯中軍區原第二、三軍分區合編爲第二(沂蒙)軍分區,封振武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王濤。封振武是山東新泰人,曾參加“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1938年參加徂徠山起義,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中隊長、營長、團長、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魯中南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兗州衛戍司令部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銜大校。


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一部與第四軍分區合編爲第三軍分區,孫繼先任司令員,霍士廉任政治委員。孫繼先是山東曹縣人,曾參加馮玉祥西北軍,1931年底“寧都起義”後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是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營長)。抗日戰爭時期,孫繼先曾任129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參謀長、津浦支隊支隊長、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山東縱隊第二旅旅長、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四旅旅長、山東野戰軍第四師師長、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副司令員、華野三縱代司令員、三十二軍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