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桂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电视剧红楼梦也一再翻拍,因此很多人多多少少对《红楼梦》有些了解。关于《红楼梦》谈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何在?有人说曹雪芹就是以十五个女子的命运,勾画封建社会的衰亡。有人说曹雪芹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再写自己家族的衰败,这一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因为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的他也经历一段富贵风流的生活,但是后来曹家获罪被抄家,曹雪芹沦落到靠卖画为生,他的经历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何其相似。当然也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爱情的小说。

林黛玉

这些说法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红楼梦》中隐藏的寓意并非如此浅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那个时代的背景来看。《红楼梦》创作于乾隆时期,这也是清朝文祸最多的时期,据查大约前后发生文字狱130多起。清朝大兴文字狱固然有他的政治目的,但是也令文人学士望而生畏,龚自珍曾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文人学士著书只为生计,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在很多朝代,都存在有前朝的遗民,有些是精神遗民。清朝更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入关建立的政权,所以在很多文人心中他们不适合主政中原。到了清末革命党甚至还打起来“驱除鞑虏”的旗帜,就是这个朝代具有特殊性的明证。到了乾隆时期,这些明朝的“移民”在文字狱的高压下虽然不会直接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清代明这件事的看法,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明史》案、《南山集》案、曾静、吕留良案等血淋淋的教训,但是他们可以在书中通过暗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所谓暗喻就是一种文字游戏,作者的寓意需要读者自己意会。至于读者能意会到哪层意思那就不关读者的事情了。

贾宝玉与林黛玉

我认为红楼梦就是这类作品,廖咸浩的作品《红楼梦的补天之恨》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认为《红楼梦》实际传达出的是在清代的明朝遗民如何自处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红楼梦》中大量的故事情节为例证,说明了自己这样一种阐述的合理性。当然,我很认同廖咸浩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2.廖咸浩:《红楼梦的补天之恨》

3.梅节,马力:《耦耕集(红楼梦评传)》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杨培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