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要到了,在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面前你的无欲无求佛系人设崩塌吗?还是说你其实跟蔡依林一样欺骗自己...

蔡依林:我走理性路线,我的上限是,眼睛酸了就不买了

或者你跟下面这位张小姐一样...

张洁羽是一位外企职员,28岁的她,收入不算低,但工作这么些年,存折上的数字从未突破5位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她大多数的休闲时光都花在了逛街购物上。

逛街、购物就成了她生活的一种常态:高兴了,去买礼物送给家人朋友;烦心时,从刷卡的快感中获得暂时的宁静;升职了,要买礼物奖励自己;恋爱了,更要时常买衣饰打扮自己……现在,小张又迷上了淘宝商城和各大团购网站,尽可能让钱花得更有价值一些。她说,自己很享受购物的过程。在她看来,挣钱,花钱,既是取悦自己的过程,也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工作

双十一期间,各大商家各种促销广告铺天盖地,看得消费者眼花缭乱,一些像小张这样的“购物狂”更是跃跃欲试。只是,在“购物狂”们疯狂扫货的背后,也藏着不一样的心情。

◇补偿型购物

典型心态:

因为经济紧张或者工作忙碌,很久没逛街了,一旦有钱又有闲,还不买点礼物犒赏下自己?有时心情糟透了,就买点东西取悦一下自己,不过分吧?

专家点评:

当物质犒赏与情绪反应紧密相连,物质本身的用途就失去了意义,反倒是购物这种行为引起了当事人的肾上腺素急速分泌。心情好要买,心情坏更加要买,给我一个不买的理由?!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可能只是一个认可、一个褒奖、一个赞扬。当然,物质化的今天,以购物为褒奖不失为一条简洁便利的方式,可以迅速带给当事人以喜悦、满足,甚至小小的成就感!

◇冲动型购物

典型心态:

虽然我家铺的地砖,用拖把更方便,可谁叫那款吸尘器今天做活动性价比很高呢;好吧,我承认这皮毛大衣我穿着不怎么合身,夏天买冬衣也确实早了点,可好歹价格实惠呀;那东西确实不怎么实用,可我就是喜欢,怎么了?

专家点评:

他们购的不是物,是实惠,也是冷静下来的后悔。多少人喜欢今天买、明天退,为的是弥补自己可能更大的经济损失。不妨列个清单,把自己历年来积攒的为省钱而购买的垃圾清点一下,看看自己为贪便宜而损失了多少。把那个数字放在自己的钱包里,写在自己信用卡的反面,想要刷卡的时候多看看。

◇后悔型购物

典型心态:

去年我看中一款包包,一时心软没买,后来再去人家已经断货了,差点没后悔死我。今年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了,看中了就买,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嘛。

专家点评:

差异型消费、限量版销售,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心头好”。希望拥有唯一是很多人表达自我独特品位的重要途径。只要自己的经济能力可以承受,拥有一些唯我独有的精美商品,倒是一项不错的消费选择。

这可以让自己多一点体味到,芸芸众生中,我还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

◇惩罚型购物

典型心态:

上个月孩子看中一款玩具车没舍得给他买,老公喜欢的电动车我也一直拖着,自己的手机用了N年没舍得换新的……我省了又省,可这几天股票上亏掉的钱都够买多少东西了呀?不管了,狠狠买!

专家点评:

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在商场中闲逛,因为这种闲逛往往会付出“血拼的代价”。消费心理中,账户错位往往让当事人深陷购物泥潭难以自拔,带着恶狠狠的心态购物,买回家的不仅仅是血泪,更多的可能是懊恼。

【小贴士】购物3准则

1.量入为出。任何时候,入不敷出都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状态。购物前,先检查下自己的口袋准没错!2.冲动时勿妄动。冲动是魔鬼。冲动时别做任何决定,包括购物决定。3.按“需”购买。购物前你得分清:哪些东西是必须买的,哪些是可买可不买的。否则,毫无计划地出手,后果只能是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浪费银子不说,更坏了心情。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