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六朝,是金粉東南的符號,它上承秦漢,下啓隋唐, 是南京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在中華歷史長卷中,六朝彷彿是一個淹沒無聞的朝代,曾經恢宏一時的臺城也在一夜之間淹沒。

但那也是一個風華絕倫的時代。曹劉公宴,阮籍詠懷,陸機擬古,潘岳悼亡,左思詠史,陶潛田園。那是一個活着的時候唱“輓歌”,暫住幾天要“種竹”,路走到盡頭會“慟哭”,擇婿之美在“袒腹”的時代。你在路上走的時候,到處可以遇到“禮豈爲吾輩設”的狷介、“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執着,喜歡喝酒、服藥、行散,乘興而往、興盡而返。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 貝聿銘:南京六朝博物館|

貝聿銘,被譽爲“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與中國文化風雅有不解之緣。他是美籍華人建築師,生於廣州,祖輩是蘇州望族,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裏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蘇式建築對他有很大的薰染。有人說,你可以沒看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也可以沒去過肯尼迪圖書館,但你可能知道離我們最近的蘇州博物館,它就是出自貝聿銘之手。那經典性的山水庭院、疊石理水還原了宋明文人的風雅生活。

而在南京六朝博物館(據稱是貝聿銘收官之作),他讓每個朝代看起來又都是那麼風華翩翩。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 大型空間藝術 |

從大型空間裝置藝術到博物館的軟裝陳設佈局,不管是視覺效果還是營造的意境,這個新館都引領着我們感受六朝時期的風雅生活。“月亮門+滿天星”的元素讓裝置藝術盡顯,博物館大廳除了彰顯結構美和材料美的鋼構玻璃天棚,南北平直牆面的貝氏“月亮門”,令人驚豔的還有地面上鑲嵌在米黃石灰石板之間的78個玻璃窗,被設計團隊稱爲“滿天星”。現代展示設計融入傳統造景手法以表達意境美,園林設計之一框景法被表現得恰到好處,圓形的取景框將裏外連通,縱橫軸牆面上六朝標識的條幅最爲吸引眼球。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此後,“月亮門”也火了一把,竟被全世界各地模仿,比如傳到日本,被簡化了很多裝飾性的元素,形成極簡的禪風韻味,最爲重要的圓形得到了強化。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 竹、荷、木、石呈現的雅緻意境 |

博物館中隨處可見由竹林等點綴的景觀小品,優雅的格調和館中播放的中國古典音樂,讓參觀者感覺輕鬆愜意。作爲此館的名牌——王羲之的集字,“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竹影婆娑下,更添韻致。竹林、荷葉、木亭、棋盤、青石橋等元素營建的意境,更有米芾水墨山水畫的幽然。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 六朝的人們如此生活 |

不可思議吧,六朝就開始使用玻璃器皿,他們的燒瓷業也在發展,還是一個開始飲茶的時代,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這是東晉時期的青瓷香薰,在燻爐內點燃香料,有薰香衣物、消除疲勞及驅散蚊蟲等作用,燻爐爲六朝時期家居的常設用具之一,演變爲我們現在的焚香。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青瓷雞首壺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物件,其用途有酒器、茶具之說,是最早的執壺。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牀榻是六朝時期室內最主要的傢俱,可供休憩、讀書、對弈、飲食、清談等。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現在看看,那個時代的一瓶一罐看起來都是那麼簡單,它沒有十分複雜的工藝說明它的歷史意義,也沒有別致的花紋說明特定的寓意,甚至沒有一件器物可以說明它的來龍去脈,因爲它的故事早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可是,正因爲它們的樸拙簡單,我們彷彿更能與他們對話。我們能猜想它是怎麼被設計的,還能感受到那種年輕自然的氣息——那種當我們的民族還年輕的時候所散發出來的氣息。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很難想象那時候的人在亂世中卻活得那樣情趣盎然,那樣精緻文雅。想想也是,若非這份從容氣質,他們又如何度過命運所設下的難關?他們就這樣把對生活的信念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並且始終相信使得這片土地人傑地靈、富庶安康的精神是誰也搶不走的。

貝聿銘眼中的六朝風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