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的傳統福特式大規模“低隱性知識”(不熟練的低端工人可以滿足勞動力需求)製造業少,而以集羣模式大量靈活配合的定製化爲主的供應商羣體多,後者滿足了知識經濟(後工業時代)的知識分佈不對稱、企業管理監管員工困難、要求企業各層級合作多的特徵。從全國看,一些省份(如雲南)經濟增速較快,但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表明減稅降費做得比較到位,值得稱讚。

31省份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全解析:浙江上海上演“第三”拉鋸戰

雖然財政收入增速趨緩,但從財政、稅務、統計等部門調研情況來看,企業對減稅降費政策認可度較高,有利於釋放企業活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31個省(市、區)財政收入數據發現,廣東、江蘇繼續穩居第一、第二的位置。

今年以來,財政收入規模第三的位置爭奪激烈,一季度浙江超上海居第三,上半年上海實現反超,前三季度浙江再次以微弱的優勢領先居第三。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了深度解讀。(評論內容精選自看懂App的解讀)

31省份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全解析:浙江上海上演“第三”拉鋸戰

周正國

高級經濟師,看懂App評論作家

供給側改革主要政策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減稅費來增強市場主體企業的活力,通過創新等來加強企業創收能力,擴大稅基,最後在低稅率情況下,儘量達到總財稅收入反而增長的政策效果。原因是理論認爲大量的企業家通常比政府官員能更好的應對經濟壓力等不確定風險。本文章的數據裏,支持這個理論的數據就是浙江,因爲通常認爲浙江省民營企業多,隱形冠軍多,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高,生存能力高,表現之一就是“溫州低端小商品可能倒了,但是阿里巴巴爲代表的數字經濟崛起”。

浙江省的傳統福特式大規模“低隱性知識”(不熟練的低端工人可以滿足勞動力需求)製造業少,而以集羣模式大量靈活配合的定製化爲主的供應商羣體多,後者滿足了知識經濟(後工業時代)的知識分佈不對稱、企業管理監管員工困難、要求企業各層級合作多的特徵。這個模式被德國經濟學家自稱爲“社團主義市場經濟”,符合以“非物質生產”代替傳統物質生產的傳統工業趨勢。這類“第三產業”(和工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對員工素質要求高,是德國製造業4.0的主要方向。

上海吉林重慶的汽車業衰退,原因之一是,過於整合產業上下鏈條於一個集團,忽視“外包”的重要性,沒有發揮區域集羣的創造性,不能有效應對產業下滑壓力。按道理,我國千人擁有的汽車數量遠低於發達國家,但是還是不能保證業績。我國汽車產業佈局的一個結果是,總裝廠不扎堆(之間很遠,例如一汽,二汽,上汽,廣汽等),導致一個合適距離內,配件供應商都是圍繞一家大客戶,配件供應商之間沒有競爭,嚴重影響了這些中間環節的創新潛力。這點和美國底特律不同,也和德國日本汽車業不同,它們位於不大的範圍內(相當於我們一個省內),好幾家汽車品牌之間近距離競爭,配套配件供應商之間有不小的競爭壓力,效率高,反應靈活

31省份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全解析:浙江上海上演“第三”拉鋸戰

應習文

民銀智庫專家,看懂App評論作家

財政收入是地方財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其增長快慢由許多因素影響,必須結合GDP、財稅收入結構變化、財稅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來看。

上海財政收入被浙江超越,一是經濟增速慢於浙江;二是從結構看,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佔比高,納稅大戶重工業,特別是汽車工業不景氣也是重要原因;三是上海歷年來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就是全國第一,減稅降費空間比較大。

從全國看,一些省份(如雲南)經濟增速較快,但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表明減稅降費做得比較到位,值得稱讚。反之,一些省份以往過於集中在汽車等幾個納稅支柱產業,有些則比較依賴土拍等非稅收入,財政收入易受到衝擊,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就比較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