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丁豔)訊,近日,曾猶如一匹黑馬馳騁在保險版圖上的華夏人壽登上保險熱搜榜,其內部發文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公司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鼓勵B類及以上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三年。

保費規模幾乎比肩大型險企的華夏人壽是否真如其言"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保險頻道》記者,華夏人壽一季度盈利縮水壓力較大,甚至有接近華夏人壽內部的人士直接斷言其綜合收益實際上爲虧損狀態。

華夏保險淨利潤下滑原因或與其負債成本率較高有關,疊加一季度股市收益慘淡,負債成本下降速度慢於資產收益率導致今年經營壓力較大。而較高的負債成本與其近兩年轉型期長期期交保障性業務擴張過快不無關係。

一位外資險企戰略規劃人士坦言,險企大幅提升期交、躉交業務成本代價高,華夏人壽期交業務的增長是以犧牲部分價值爲代價的。

目前的華夏人壽還在降低業務成本上下功夫,而一季度投資遇上"黑天鵝"使整個行業經營壓力增大,華夏人壽也不例外,此時的華夏人壽亟需一個優質股東的入主,補充資本以延續公司生存發展。

監管組和董事會:降低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一位接近華夏人壽內部人士對《財聯社·保險頻道》表示,"華夏人壽經營壓力增大最根本的原因是資本不夠、償付能力有壓力,監管組和董事會都要求其降低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效率、迴歸正軌,因爲他們現在正在尋找'買家',像安邦也是前兩年監管組進入進行限薪,且已經降低好幾輪,這很正常。"

華夏人壽曾在2019年1月份下發《關於減編減員控制薪酬的通知》,董事會明確要求華夏人壽在2月底之前減員5%,薪資成本減5%。目前華夏人壽方面此計劃已執行完畢。

《財聯社·保險頻道》記者曾於去年6月獲悉華夏人壽將被平安和正大集團共同收購,平安集團股權佔20%,正大集團佔比80%,正大集團委託平安經營。

而在2019年8月業內又傳出正大集團欲持股華夏人壽30%股權爭做第一大股東,且已經與華夏人壽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尚需監管部門批准的消息傳出。

目前,華夏人壽股權仍較爲分散,沒有實際大股東。自2015年伊始,華夏人壽大股東爭奪戰可謂熱鬧非凡,前有華資實業,中天金融,後有平安、正大集團,資本對於華夏人壽的偏愛源於其短期快速成長締造的行業地位,成立僅十年則力壓多位保險老兵,其在2018年保費規模衝到了行業第四名。

"此前聽說是平安放棄收購,目前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全無希望,而正大集團能否收購影響因素就更多了,其爲外資身份監管可能會考慮。"上述接近華夏人壽內部人士表示。

誰將是華夏人壽的下一任大股東?對於此事件的最新進展,記者像華夏人壽方求證,華夏人壽方面表示,"股東情況暫無信息反饋。"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教授指出,"如果疫情導致的困難期時間較長,華夏人壽可能需要補充資本,目前最好是有一個強有力的大股東能給華夏人壽補充資本,償付能力高一些,有些風吹草動無妨,業務不好、收益不好都可以扛過去,償付能力要不足的話就很難。"

相對於資本的追逐和博弈,華夏人壽此前曾公開回應,"只是換了控股股東,對業務沒有任何影響。"然股東的變更勢必影響高管團隊的穩定,其馳騁保險版圖雷厲風行的作風是否會延續,經營策略將往何處走仍值得關注。

股權風波背後:一季度盈利縮水、保費承壓、高負債成本率

在華夏人壽熱鬧的股權風波背後是其一季度盈利、保費雙承壓,以及成本管控難度加大。

一位接近華夏保險內部人士表示,"之前華夏人壽年終獎確實發得比較多,這次年終獎發得很晚,好多人都有意見了,正常每年都是春節前發放。"

雖2019年華夏人壽一季報還未出爐,但據一位接近華夏人壽內部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華夏人壽成本仍較高,且股票對公司一季度的影響很大,一季度虧損盈利壓力很大,但或許會有分紅基金的'中和',大家很關注淨利潤、淨資產情況,綜合收益預期虧損。"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教授亦表示,"雖然今年華夏人壽一季報還沒出,但其盈利縮水壓力確實較大。總體來說其負債成本率較高,在公司盈利微薄的情況下,資產端的投資收益率稍微風吹草動,變成虧損很容易。"

數據顯示,華夏人壽2017年、2018年負債成本率分別爲7.3%、5.4%,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約爲7.6%、6.5%。

郭振華教授具體闡釋道,"對投資端而言,今年股市投資收益較差及利率下行對華夏人壽也有負面影響。而保險公司的存量決定資金成本,無法短期降下來,如果是普通保險給客戶收益是確定的這個成本下降不了;如果做的是萬能險,其結算利率是可以下降的。"

同時其表示,"華夏人壽2018年萬能險結算利率已經下降到4.67%,2019年降低空間已不大,且萬能險是用來拉動年金業務的利器,若降太多則會影響年金業務銷售。總體來說,今年華夏人壽經營壓力大主要是因爲負債成本下降速度慢於資產收益率,所以今年經營壓力較大。"

對於公司經營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的原因,華夏人壽方面對記者表示,"盈利水平下降主要受投資收益減少及保費首期成本一次性計入當年損益的影響。其中,2019年規模保費首期業務漲幅較大,首期成本高,增加首期承保虧損。"

"在投資方面,隨着公司業務成本率不斷降低,投資策略的風險偏好逐步下降,投資資產結構也在適時調整,更傾向於增配債券類資產、優質權益類資產等,平滑組合波動的同時,也使得投資組合收益水平整體趨降趨穩。"華夏人壽方面表示。

而華夏人壽盈利壓力在2019年已初見端倪,其2019年淨利潤僅爲7.16億元,同比銳減77%。同時,記者查閱華夏人壽2015年到2018年年報發現,其2015年到2018年賠付支出分別爲17.50億元、64.09億元、77.20億元、79.69億元,這意味着其賠付支出由2015年的17.50億元猛增至79.69億元,同比增加355.37%;

同時,其手續費及佣金支出也由2015年的19.92億元猛增至212.47億元,從更短的時間週期來看,其2018年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爲212.47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加34.23%。而業務及管理費也由2015年的45.36億元增至81.87億元,但其2018年業務及管理費有所下降,較2017年同比下降8.74%。

而其退保金亦從2017年的22.95億元增至2018年的73.08億元,同比增加218.43%。

負債成本率較高:期交增長以犧牲價值爲代價

一位外資險企戰略規劃方面人士對《財聯社·保險頻道》記者直言,"不止萬能險種,華夏人壽在前兩年砸費用來提升期交、躉交業務之風更甚了,可以說其轉型是花大價錢,以期交兼顧流動性和價值,躉交保流動性,現在財務壓力大了才進行人員優化。"

郭振華教授亦指出,"長期期交保障性業務擴張過快可能是華夏人壽利潤下滑原因之一,主要指10年期交、20年期交保費產品,而非3年期交、5年期交的產品。"

"做長期(如20年)期交保障性業務有非常大的好處,這意味着企業未來會盈利,但也有很大的痛點,即短期內不但沒有現金流,還可能創造首期承保虧損。"郭振華教授強調,"當然,長期期交保障性業務定價不能過低,否則盈利有限甚至虧損。"

數據顯示,就2018年和2019年開門紅保費結構來看,華夏保險新單中期交業務佔比分別爲18%和20%;2019年上半年其銀保期交達186億元。據華夏人壽2018年年報顯示,銀保長期期交年累計13個月和25個月保費繼續達成分別是94.3%和97.5%。

雖這兩年華夏人壽期交保費增長較快,似乎迴歸、轉型意味較爲明顯,然上述外資險企戰略規劃方面人士直言,"有些公司保險期交保費完全是費用砸出來的,具體在個險渠道表現爲增員燒錢,躉交方面其則拉高手續費,其給銀行的手續費比其它公司高很多以及其它產品上'不合規'費用。"

時間拉回到2019年7月,華夏人壽的銀保產品因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內部講話中痛批員工收取保險公司回扣等"潛規則"被招行取消准入資格,暫停售賣,其曾因此事被輿論推至風口浪尖。

上述外資險企戰略規劃方面人士總結道,"綜合來說華夏人壽期交的增長是以犧牲價值爲代價,對內營銷推動費用更多,對外給客戶收益更高,讓現金價值領取時間更早。"

其還以華夏人壽的一款主力銀保期交產品舉例,"華夏人壽的主力銀保期交產品對外界宣稱是可以保終身,但其實10年左右它的現價就最高了,所以客戶是在這個點上領取,所以嚴格來說不算長期期交。"

《財聯社·保險頻道》記者獲悉華夏人壽2020年一季度保費收入爲778億元,而2019年一季度華夏人壽保費收入842.44億元,同比下降7.65%。

上述外資險企戰略規劃方面人士表示,"今年有些小公司保費增速突然放緩,除了疫情影響外,銀保監會在期交業務費用上的嚴要求也是很重要原因,一旦沒有了費用支撐業務的發展就必然放緩。"

郭振華教授指出,"從本質上或更長期來看,華夏人壽還需在業務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帶動負債總成本降低)上逐步找到有效途徑,利潤下滑是表面,關鍵是會帶動償付能力下滑。"

據華夏人壽2015年到2018年年報顯示,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04.08%、125.22%、124.08%、121.6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59.15%、87.75%、95.90%、98.38%。

從其2019年四季度的償付能力表現來看,其第一、二、三、四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08.30%、113.19%、114.77%、116.76%;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28.68%、130.16%、131.14%、133.37%。從其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表現來看,雖勉強達到監管紅線,但仍遠低於行業平均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