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睡眠是保證小兒體格及神經發育的必要條件,特別是一歲以內的乳兒,其健康活潑的情況皆取決於睡眠質量的好壞。可令很多寶媽納悶的是:自己帶的寶寶睡眠總是很不好,老睡不着。即使勉強睡着了,有時半夜醒來後要吵鬧很長時間,直到筋疲力盡才能入睡。

正常情況下,小兒睡眠時,一般是安靜舒坦、頭部微汗、呼吸均勻而無聲,有時小臉蛋上會呈現出各種表情。但是,當孩子患病時,睡眠就會出現異常情況。

中醫認爲,小兒心氣有餘,見聞易動,易受驚嚇固可見夜寐不寧。同時也可見夜晚飽食不舒。即胃不和夜不安。

寶寶如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覆折騰,常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乾、口脣發紅、舌苔黃厚、大便乾燥等症狀。這即是胃有宿食,脾胃不和的緣故。

如入睡後四肢抖動“一驚一咋”,則多是白天過於疲勞或精神受了過強的刺激(如驚嚇)所引起。

小兒推拿對安神定志、消食導滯具有好的效果。

推拿取穴:補脾經300次;運內八卦300次;清心經200次;清肝經200次;開天門100次;摩囟門200次;搗小天心100次。

1、脾經位置:拇指橈側指端到指根

操作方法:向心(指尖向指根方向)推爲補,稱補脾經;

功用:補脾經:健脾胃、補氣血。

2、內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內勞宮爲圓心

內勞宮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處爲半徑所作圓周上的八個點。從小魚際起按順時針排列依次爲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操作方法:用拇指端運,稱運內八卦;按乾、坎、艮、震依次推運一週,稱順運內八卦;反之,稱逆運內八卦。

功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3、心經位置: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方法:離心推爲瀉,稱清心經。

功用:清心經:清熱瀉火、養心安神

4、肝經位置: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方法:離心推爲瀉,稱清肝經。

功用:清肝經: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鬱除煩。

5、天門穴位置:兩眉之間向上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用兩拇指交替由下向上直推,稱開天門。

功用: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

6、囟門位置: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骨陷中

操作方法:用掌心摩,稱摩囟門;

功用:鎮靜安神、通鼻竅。

注意事項:正常前囟在生後12~18個月之間才完全閉合,故操作時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壓。

7、小天心位置:手掌面大小魚際交接處

操作方法: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功用:清熱、鎮驚、利尿、明目。

平時在寶寶的飲食護理上,睡前不要喫得過飽,因爲寶寶的消化系統還不成熟,消化能力弱。

雖然需要營養物質,但喫得過飽,胃腸負擔過重,便可能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的問題,其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寶寶的睡眠質量。

“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飢與寒”這句名言,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推廣證實其的確是寶寶養生保健的真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