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嫦娥二號"只是發揮餘熱,兼職探測小行星的,中國航天在探祕"小人國"上,還有更多的想法。首個專門探測小天體的探測器可能被命名爲"鄭和號",它將一次性囊括探測小行星、彗星,並將小行星的樣本送回地球等多項任務,是一個強大的多面手。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鸑鷟鵷鶵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航天日(4月24日)。

這一天,正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紀念日。

今年與往常有所不同,"東方紅一號"要在太空中度過它50歲的生日了,中國航天器的太空之旅,也經歷了整整50年。

從近地點441公里的"東方紅一號",到3.6萬公里高度的"東方紅二號",從38萬公里的"嫦娥一號",再到1億公里的"嫦娥二號",50年來,中國航天的腳步,一直在邁向更遙遠的太空,從未停歇。

讓我們沿着前輩們的足跡繼續向前,去看看未來的中國航天,將會去探尋深邃太空中的哪些奧祕。

九天攬月

作爲地球的鄰居,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十分深遠,很多生命現象與月相及月球公轉週期有關。

而無數的夜晚,皎潔的月光還彙集了人類自古以來對月球的各種想象。

對於中國航天而言,月球,更是邁向深空的前哨站。

早在1991年,我國的航天人就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月球;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開啓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段旅程。

隨後,我國接二連三地向月球及周邊發射了一系列航天器。

除大家耳熟能詳的"嫦娥"系列之外,還有2014年發射的"嫦娥五號T1"試驗器,以及2018年發射的"鵲橋號"地月中繼衛星和"龍江"小衛星兄弟。

時至今日,"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已經在月球背面度過了近500天,並且還在繼續辛勤工作。

她們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的軟着陸,"玉兔二號"每一個新的車轍印,都是中國航天新的腳步,也是人類月球探測的一大步。

一年多來,她們用人類打造的儀器,去探尋月球深處的構造(測月雷達),以及宇宙深處的信號(低頻射電望遠鏡),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這些信號是在地球乃至月球正面都難以觀測的。

今年,"嫦娥五號"將要啓程,實現我國月球探測"繞、落、回"三個步驟中的最後一步。

順利的話,這次探測還將讓人類在44年以來,再次帶回月球饋贈的"伴手禮"。

整個"嫦娥五號"由軌道器、着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並設計了複雜的分離和對接方式。而這樣複雜的多次交會對接,將全部自動完成

從月球返回的難度也不容小覷,"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的速度將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比我們常見的飛船返回速度高出近50%。

如果以這個速度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不到兩分鐘。而如果直接衝入大氣層,很可能被徹底燒燬。

爲了讓返回艙安全着陸,嫦娥五號採用了"打水漂"的方式,即第一次返回時被大氣層彈回太空,再進行第二次返回。這一技術,已經在"嫦娥五號T1"試驗器上得到了驗證。

"嫦娥五號T1"還爲"嫦娥五號"拍下了預定採樣區的照片。

這些航天器及配套的地面設施,爲我國的深空探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完成月球"繞、落、回"的目標,對中國航天而言,只是一個開始,探月之旅仍在繼續。

2019年4月18日,在完成"嫦娥四號"國際載荷數據交接的同一天,中國航天向全世界徵集"嫦娥六號"科學載荷。

根據以往的情況,由於前往外星球的船票一票難求,不少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們一直盯着"嫦娥"系列這樣的機會。

"嫦娥六號"計劃實現月球南極採樣返回,這將是人類首次從月球南極帶回標本。

月球南極是近些年來月球炙手可熱的探測區域,這片區域有月球最古老的盆地,並且可能蘊含着一定量的水冰,因此成爲目前絕大多數月球着陸器的首選目標。

在未來,"嫦娥七號"也計劃出征月球南極,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豪華套餐,計劃一次性囊括軌道器、中繼星、着陸器、月球車,甚至還有一個能在月表"飛"的飛躍探測器。"嫦娥七號"豪華套餐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月球的認識。

這還沒完,等到了"嫦娥八號",航天工程師們打算在月面上,嘗試"3D打印"房子等關鍵技術,開始着手在月球上建造真正的航天前哨站。

中國航天的九天攬月之路,將會愈發的精彩。

螢火征途

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月球,而離地球最近的大行星,就是火星,啊不對,金星了。

等等,是不是感覺不太對勁?爲什麼很少聽到金星探測的消息?

人類對於選擇探測的目標是非常慎重的,因爲需要保護一些天體,或者,保護自己的"探測器"……

比如,對木衛二的探測就十分謹小慎微,通常都採用飛掠的探測策略,避免污染其可能蘊含生命的液態海洋;

再比如,對金星的探測就十分瞻前顧後,通常都採用不去的探測策略,避免金星高溫高壓、有硫酸的大氣對"探測器"的極度摧殘;

而另一個鄰居,火星,就友善得多了。

火星和地球也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引發了人類對火星極大的興趣——火星,可不可以改造成爲下一個地球?

每隔26個月,地球都會迎來一個最優火星探測窗口,這一次,是在今年的7月。

本次探測窗口中,有一個與以往不同、十分令人矚目的新成員,那就是我國計劃首次自主發射火星探測器"火星一號"(暫命名)。

"火星一號"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首次計劃中就要一次性完成火星繞(軌道器)、落(着陸器)、巡(火星車)的目標,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選擇絕非毫無底氣的冒險,"火星一號"充分借鑑了"嫦娥"系列繞、落、巡的經驗。

爲了解決探測火星的一系列難題,相關的實驗也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就在去年的11月14日,我國對外公開展示了火星着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着陸器"在70米高空與塔分離,在67米的高度懸停,並自主避障,下降到20米的高度。

在這座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着陸綜合試驗場內,科研人員模擬各種"火星一號"將要遇到的困難。

"火星一號"只是中國航天在火星探測上初試牛刀。

接下來,中國的火星探測將嘗試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火星採樣返回。

這是一個全世界都還沒實現的目標,也是中國航天想要突破的一個創舉。

小人國探祕

在《格列佛遊記》中,有對小人國的描寫,太空中也有小人國——太陽系分佈着海量的小行星和彗星。

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這羣看似不起眼的小人國公民,卻很可能擁有着太陽系起源,甚至是生命起源的部分奧祕。

在天文學家們看來,太陽系中較大的天體,甚至包括月球在內,都經過了漫長的行星分化,現在的構造和形成時的構造已經滄海桑田了。

最簡單的例子是,儘管地球已經四十多億的高齡了,但在地球表面找到一塊30億年前的岩石十分罕見;可是,在月球上找一塊古老的岩石要容易的多(如前面提到的月球南極);而在小行星上,則更加容易——遍地都是古老的岩石。

有些小行星還富含有機物,那麼就可以藉此瞭解太陽系早期有機物的一些情況,從而幫助我們瞭解生命的起源。

早在2012年,"嫦娥二號"就實現了我國的首次小行星探測任務,結果表明4179號小行星很可能是由兩個天體組成的,這一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不過,"嫦娥二號"只是發揮餘熱,兼職探測小行星的,中國航天在探祕"小人國"上,還有更多的想法。

於是,專門探測太陽系小天體的任務應運而生。

首個專門探測小天體的探測器可能被命名爲"鄭和號",它將一次性囊括探測小行星、彗星,並將小行星的樣本送回地球等多項任務,是一個強大的多面手。

"鄭和"將要拜訪的小天體都各有千秋。

小行星2016HO3是一顆地球的"準衛星",這顆小行星在近幾百年內幾乎和地球形影不離。不過,即便如此,人類還從來沒拜訪過這一類特殊的小行星。

彗星133P/Elst-Pizarro不同於以往的彗星,這是小行星帶中發現的第一顆彗星,將有助於理解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角色轉換。

這些特殊的"小人國"公民蘊含了太多的故事,並且這些故事都從未有探測器涉及,實在令人神往。中國航天也有望在這一次探索中,收穫一系列的世界首次。

2019年4月,中國航天在向全世界徵集 "嫦娥六號"科學載荷的同一天,開始徵集"鄭和號"的科學載荷,這次探測可以說已經是板上釘釘。"鄭和號"預計2022年前後發射,將持續探索到2031年左右。

預計在整個21世紀的20年代,我們都會不斷看到,"鄭和號"揭開小天體衆多祕密的新聞,非常值得期待。

更遙遠的巨人國

除了小人國,太陽系中還有巨人國。

在這羣"巨人"當中,最大的巨行星就是木星。

木星系有79個"月亮",其中尤以木衛二和木衛四最爲特別,兩顆行星都蘊含着海洋。

其中,木衛二的海洋非常深,且地質運動活躍,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科學家們期盼着對這些木衛的進一步瞭解。

中國航天的下一個目標,就在這片區域,前期的科學目標和技術攻關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估計到2036年前後,我國的木星及木星系探測器就會啓程。

緊隨木星及木星系探測器之後的,是天王星的探測計劃。

天王星是太陽系體積第三的行星,僅次於木星和土星。

人類目前唯一的一次天王星近距離觀測,還是在1986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旅行者2號"並沒有環繞天王星,只是雁過留痕。此後,一直沒有探測器到達過天王星。

預計我國的天王星探測器,大約會在2046年前後發射。

以上內容,只是我國深空探測的冰山一角,中國航天從來都有着更遠大的目標,也從不會停下邁向深空的腳步。

如同我國的航天前輩一樣,現在和未來的中國航天人將會不斷開拓進取,打造更多、更遠、更復雜的深空探測器,去揭開更多太空中的神祕面紗。

期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