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了,剁手比赛的发令枪已经鸣响,抢购大军汇聚成的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丝毫不亚于一场不设限的马拉松长跑。

阿里双11涉嫌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价格

    这种全民购物狂欢,或许只是“一家欢乐万家愁”。

    这里的所谓“家”,不是指亿万网民所在的家庭,而是指阿里巴巴生态链及被双11冲击的竞争性实体,尤其是线下实体渠道。

    所谓一家,就是指电商平台,尤其是双11发明者、在双11购物狂欢中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阿里系。

    阿里是双11的最大受惠者,流量越多,交易量越大,阿里越受益。阿里受益遍及商贸、广告、金融、物流等各个环节,处于垄断和支配地位,话语权相当大。用日进斗金来形容阿里系在双11期间的收益,那是比较保守的。

    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在名篇《荷塘月色》中有句经典名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套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下双11景象:欢乐是阿里的,生态链其他企业什么也没有。

    所家万家,就是阿里生态链上其他合作伙伴,以及被双11深度波及的其他线下渠道——可能也包括阿里以新零售名义收购过来的众多线下实体连锁。

    非阿里系线下渠道很冷清,阿里系线下渠道很热闹。但这种冷清与热闹,都有一个共同结局:那就是赚不到钱,甚至亏本。阿里系线下渠道虽然热闹,但也是在赔本赚吆喝,陪太子读书。对他们来说,是热闹了,双11,全球最大购物节嘛,都是阿里一分子了,然后双11后盘点,他们都有一种共同感觉:流了血,流了汗,最后钱都被阿里赚走了,他们啥都没捞到。

    在网上销售,价格战是吸睛引流,产生交易的利器,被大面积使用;利润本来就薄如纸片,低到不能再低了。加盟双11作战,价格必须再往下走。这种情况类似于我们平时在路边看到的那种实体店打出的泣血横幅广告:店面拆迁,亏本大甩卖!

    寄生在天猫、淘宝上的店小二也好,各大厂商品牌店也好,在双11期间都陷进了价格战的流沙里,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有意思的是,一旦上了阿里贼船,就得全力以赴,非把配角做好不可。

    让各大品牌雪上加霜的是,最近天猫祭出了最严双11招商规则,要求凡是报名参加2018天猫双11的商品,其销售价格必须是在9月15日—11月10日期间最低成交价的基础上,至少再让利10%。天猫招商系统将自动计算出双11商品的最高限价,超过限价的商品不能报名参加天猫双11。同时,成功参加天猫双11的商品,在天猫双11活动结束后15天内,即11月12日至11月26日为商品价格保护期,相关销售价格不得低于双11正式活动价格或预售价格。

    为了监督品牌商作弊,天猫上线了“价格雷达”监测系统,实时校验天猫双11商品价格。对虚假降价的商品,天猫会立即将该商品清除出购物节活动会场。对那些被消费者举报虚抬价格的商家,天猫平台在查实后,也将严厉处罚。

    将可能存在的猫腻空间彻底给封死了。这种监督惩罚,对品牌商而言,是够严厉了,让人感觉都没活路了。业内人士质疑阿里这种霸道总裁做派是在利用自己的市场垄断地位,支配操纵价格。

品牌商要错过黄金销售旺季,阿里或成血汗工厂存在理由

    双11,可以买到价格便宜的产品,对亿万网民来说,是一大福音。但对品牌厂商来说,渐渐演变成一种折磨,参与不是,不参与也不是,最后只得硬着头皮,参与混战。

    做生意,讲究雨露均沾,有钱大家一起赚,各个环节都能分得一杯羹。但阿里作法,只顾了自己和剁手党,让剁手党高兴了,快活了,让自己赚翻了,兴奋了,其他合作伙伴却是打落门牙往肚里吞,有苦难言。

    不参与吧,全球最大的促销活动,如果缺席,就容易被网友质疑和遗忘,被阿里秋后算账,穿各种小鞋;参与吧,血本无亏,那是肯定的。

    更让店小二和品牌商感到透不过气来的是,参与双11,意味着一年有三个月,价格被压到最低,无钱可赚。可从销售角度上讲,双11涵盖的9月、10月、11月,是一年中的传统销售旺季,各大品牌都要冲量,都要赚钱,而这三个月,是一年中的黄金销售季,现在因为这个恼人的双11,这个大好时光就要白白错过了。这种影响,不只是线上,而且对其线下渠道销售政策造成冲击和影响。

    受到双11强烈冲击的,还包括线下渠道实体店,尤其是非阿里系零售企业。由于电商飞速发展,这些年,线下渠道经营更加惨淡,倒闭清算的事,时有发生。就连全国电子产品集散地的深圳华强北和北京中关村电子城,都难逃破败命运;二三线城市投巨资打造的商业步行街,在电商的冲击下,纷纷沦为鬼铺、鬼市、鬼街,甚至鬼城。

    相对而言,线下渠道销售环节多,物业和人力成本高,竞争力薄弱。在双11价格战冲击下,更加门可罗雀,经营惨淡,迎来一年中的至暗时刻。让他们抓狂的是,这种至暗时刻,不是双11这一天,也不是前后两三天,而是不见天日的漫漫三个月——三个月,足以把一个店铺折腾到破产清算。

    随着新零售布局的完成,阿里系不断招兵买马,今年双11阵营不断扩大,叫外卖、上饭馆、看电影、外出旅行、唱歌娱乐都能参与其中,阿里生态内的盒马、口碑、饿了么等线下消费场景,银泰商场、居然之家、大润发等卖场都蜂拥而来。这种通吃通杀,简直就是不给其他竞争者活路。

    当然,双11的火爆,带火了一个行业,那就是快递业。其他行业倒闭了,老板也好,伙计也好,或许都可以跑去做阿里快递小哥了。

    在制造业,流行一个词:“血汗工厂”(sweatshop)。在双11这种价格压榨下,赚钱无方的制造业,能开得起高薪,请得起优秀员工吗?有钱购买优质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吗?有钱投入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吗?

    低价的可怕结果,必然是带来低质。最后受损的是网民利益,甚至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企业要生存,要运转,就不能一味亏钱。利润低,甚至亏钱了,企业就不得不以节省成本为导向,实施开源节流,变成所谓血汗工厂。阿里这种垄断性市场支配地位将成为“血汗工厂”存在的最大理由。

    从这个角度讲,称阿里正在沦为“血汗渠道”,或许并不为过,这种趋势值得马云和张勇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而不是一味想着从网民口袋里掏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