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薇

2018年11月9日是豐子愷誕辰120週年。朱自清在《子愷漫畫》的序中表白:“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就像喫橄欖似的,老覺得那味兒。”

朱光潛評價豐子愷“從頂到踵都是一個藝術家”,也有日本翻譯家稱其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20世紀的陶淵明”,這是指他詩書畫樂兼善的多才多藝,更源自其天性的品格意趣。

20世紀60年代,豐子愷在日月樓作畫

豐子愷出生於浙江桐鄉石門鎮,父親是清末舉人。他自幼便喜歡畫畫,邊讀《千家詩》邊臨摹《芥子園畫譜》,10歲時就有私塾先生請他畫孔子像,掛在塾中供人禮拜,成了鎮上知名的小畫家。

1914年,16歲的豐子愷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當時的浙一師由有“革新運動領袖”之譽的經亨頤主持,風氣十分活躍,老師也都集一時之選,沈鈞儒、沈尹默、魯迅、馬敘倫、陳望道、葉聖陶、朱自清等名流都曾在此任教。豐子愷在這裏遇到了兩位指引他真正走上藝術道路的恩師——夏丏尊與李叔同。

兩位先生也都是一代大家,深受學生愛戴,夏先生心直口快,苦口婆心;李先生則內斂少語,不怒自威,豐子愷稱兩人是“媽媽的教育”和“爸爸的教育”。在文學家夏丏尊的影響下,他開始熱衷寫作,“我每逢寫一篇文章,寫完了總要想,不知夏先生看了這篇東西怎麼說。”李叔同教授音樂與美術,兩門並非主課的課程,因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廣受歡迎。“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制了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大約是我的氣質與李先生有一點相似,凡他喜歡的我都喜歡。”

一天晚上,豐子愷作爲年級的級長去李叔同處彙報學習情況,要退出時老師叫住了他:“你的畫進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兩處教課,沒有見過像你這樣進步快速的人。你以後可以⋯⋯”平時不多言的老師的一番話,在豐子愷聽來猶如金石擲地。三十年後他回憶道,“當晚這幾句話,便確定了我的一生。我打定主意專門學畫,把一生都奉獻給藝術,直到現在沒有變志。”

1919年畢業後,他和學長吳夢非、劉質平創辦了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中國第一所私立的藝術專科師範學校。豐子愷教授西洋畫,當時國門初開,社會上對西洋畫了解無多,他說沒受過系統藝術教育的自己還可搪塞一陣,但日子久了,對着寫生標本的一隻半生半熟的桔子都可起自傷之念。1921年春,已成家立業、當了父親的豐子愷毅然決定赴日求學,學費全是東拼西湊借來的,在東京僅維持了十個月,金盡而回國。

但這十個月帶來的收穫不可估量。當時的日本正是文化思想非常活躍的大正時期,豐子愷發憤苦學,短時間內很快掌握了日語、英語,還花了大量時間研習小提琴的演奏,到處參觀畫展、訪圖書館。一次,他偶然邂逅了竹久夢二的畫,這位在明治末年被熱捧過一陣的畫家,以後期的“美人畫”聞名,豐子愷卻偏愛他早期用毛筆勾勒的趣味深長的簡筆畫。“竹久夢二的畫,其構圖是西洋的,其畫趣是東洋的。其形體是西洋的,其筆法是東洋的。他還有一點更大的特色,是畫中詩趣的豐富。”竹久夢二畫風的簡練留白、畫題的巧妙點睛等特點,其實皆可用來形容日後的豐子愷漫畫。

1922年留學回國後,豐子愷即應夏丏尊之邀,到上虞的春暉中學教授音樂、美術,學校位於白馬湖畔,風光宜人,名師雲集。豐子愷在自家小院種下一株楊柳,“楊柳小屋”就此誕生。他說最愛柳樹從不無情向上,反而躬身不忘本,隨風拂人頭,似朋輩般的可愛。

豐子愷成名作《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

在楊柳小屋,豐子愷開始用畫筆隨意勾繪所見所聞,畫好了就貼在門後自己欣賞。1924年他的成名作《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在雜誌上發表,畫中僅有近處的桌子茶器,遠方的一輪彎月,寧靜悠遠,如鉤新月更預示着將來重逢的圓滿,餘音嫋嫋。正如他以後的畫,造型洗練,看似容易模仿,實則內裏含蓄深致,這種文人畫的氣韻構思是難以複製的。

在滬上編《文學週報》的鄭振鐸因此畫發掘出豐子愷,一再向他約稿插圖,1925年還爲他出版了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自此,其聲名便不脛而走。有人將豐子愷稱作“中國漫畫之父”,他自己並不贊同,但的確是從《子愷漫畫》出現後,“漫畫”一詞纔開始風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