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是唐代名將,也是在李勣、李靖之後,大唐最得力的戰將之一,與蘇烈齊名。歷史上薛丁山的原型爲薛訥,薛剛的原型爲薛嵩。薛禮是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六世祖是北魏名將河東王薛安都,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了。後來在他妻子柳氏的鼓勵之下,去參軍並得到了唐代名將張士貴的賞識。在出徵遼東時,第一次嶄露頭角,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高句麗爲之膽寒。後來,由於唐朝的後勤已經跟不上了,被迫撤兵。唐太宗感慨的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回到長安之後,薛仁貴被委以重任與他的知己張士貴一起守衛玄武門,統帥長安城禁軍,爲張士貴的副手,在張士貴致士(退休)之後,薛仁貴成爲鎮守玄武門的主將。後來,長安城發生水災,唐高宗李治因爲薛仁貴得以活命。

薛剛反唐原因在講薛剛之前,我先來捋一下題主所問的人物關係:薛剛是薛丁山的第三個兒子,薛丁山則是薛仁貴的兒子。薛剛是因爲打死了太子,闖了大禍才反唐的,此事發生在薛丁山被張士貴之子張臺害死後的武則天執政時期。有一次,薛剛在一個元宵節的燈會上喝醉酒後,失手打死了當時的太子李奇,並且因爲李奇的死把唐高宗也氣死了,闖了大禍的薛剛也因此被武則天滅了家門。最後薛剛一家只剩薛剛一人得以逃生,滿腔怒火的薛剛逃到西遼後,向西涼借兵攻打大唐,並輔佐李顯討伐武則天。這便是薛剛反唐的始末了。

朝廷本來打算對叛軍將領治罪的,不過當時一個大人物僕固懷恩提出不同意見。僕固懷恩曾是郭子儀麾下猛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功勳卓著。他請求唐代宗,對歸降的叛軍將領不要治罪,應當封賞。李豫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薛嵩因禍得福,獲封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從叛將身份一躍成爲封疆大吏,一方諸侯。

由此看來,薛嵩叛唐只是年輕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盲從。後來叛軍大勢已去,薛嵩爲了一家人的生死安危,只得歸降朝廷。應當說他做好了認罪的準備。幸而朝廷的政策極寬容,薛嵩不用奮鬥就取得了高位。薛嵩雖然沒文化,也很感激朝廷,自此盡忠職守,不敢再有二心。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