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成祖於1405年派鄭和首下西洋,是爲了籠絡海外諸國,採取外交手段去解決軍事問題以達到“耀兵異邦,示大明富強”目的,但隨着帖木兒帝國的分裂,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時,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並且,七下西洋給國家財政造成負擔,每年來朝貢海外諸國都會得到大明很貴重的回禮。

提起明成祖朱棣,在歷史最有名的事件莫過於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難道只是爲了耀武揚威,爲了萬國來朝嗎?


關於鄭和下西洋,基本上有三種說法。

一、是爲了開拓海外絲綢之路,炫耀大明的富強,使海上諸國甘願稱臣

這一說法是大家普遍這麼認爲的,說是去貿易,往往花大價錢買海上諸國的土特產,以顯示我大明的富足,使海外諸國嚮往我大明之風範,不然歐洲列強怎麼會知道我們中國富裕呢,又怎麼會有回來的八國聯軍侵華呢?貿易是要計算成本的,鄭和七次下西洋,虧了七次本,如此不計成本的貿易行爲,還真是罕見。朱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是海外諸國的來朝,隨便帶點土特產,朱棣都要給予很重的回禮,這也給大明的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負擔,百姓的生活,並非糧食多得喫不完。實際情況是,大明時期還是有饑民的。


所以,鄭和七下西洋雖然爲大明揚名立萬了,但也是構建在老百姓的苦難之上的,靖難之役後又出兵安南,五徵漠北、在加上修建北京再來個七下西洋,這得多少錢夠用呢?可以想見,大明表面風光,內里老百姓有苦難言,史料記載,永樂十八年,太子朱高熾路過鄒縣的時候,發現當地人拾草仔留作充飢之用。當時山東如此,那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了。

二、下西洋是假,查找朱允炆是真


這一說法也得到大家普遍認可,也是有推理依據的,朱元璋死後把皇位直接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作爲兒子的朱棣豈會認同,於是就發動了靖康之難,竄了皇位,朱允炆被迫逃亡海外,並且帶着玉璽,你想你一個皇帝都沒有玉璽,也就是得國不正,萬一哪天朱允炆帶着玉璽在召集人馬在殺回來如何是好呢?這事又不好對別人講,這屬於皇家的家務事,只好以下西洋爲幌子祕密的派鄭和暗中查找朱允炆的下落,只是,花的代價太大了,七下西洋虧了七次本,還死了好多戰士。

三、爲了在軍事方面與帖木兒帝國抗衡。

這點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的,也算會朱棣勞民傷財地找到了一個可以說得過去的理由。在1404年,帖木兒帝國調動了四十多萬大軍東征明朝,但因他們的頭兒死在途中,所以作罷。明成祖於1405年派鄭和首下西洋,是爲了籠絡海外諸國,採取外交手段去解決軍事問題以達到“耀兵異邦,示大明富強”目的,但隨着帖木兒帝國的分裂,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時,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七下就顯得多餘了。


後人說起鄭和下西洋,都是將他以哥倫布、達伽馬相提並論。個人認爲,有些言過其實了,七下西洋確實是值得炫耀的功績,但是帶來的利益缺少得可憐。在儒家思想的左右下,鄭和所開的商道與航道,在明仁宗時,就全部鎖閉。並且,七下西洋給國家財政造成負擔,每年來朝貢海外諸國都會得到大明很貴重的回禮。試想,如果能開闢個殖民地,倒也是一件幸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