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二十世紀,政府施策有意傾向財閥企業,不僅對海運業、機械製造、船舶製造等給予補貼,還在1906年收回連接各大城市的鐵路運營權,實際上是藉此機會,要求機車和軌道在採購時務必面向國內,與此同時,對從國外進口的與國內存在競爭的貨物加徵關稅,這樣,財閥企業猶如有了“保護傘”,在國家政策保駕護航下,不僅得以擺脫困境,還能獲得進一步發展。另一位叫森村市左衛門的陶瓷業巨頭也曾說過,”在商場要獲得成功,其要訣便是要決心爲社會、人類以及國家的未來而努力,有時甚至不惜犧牲個人自己“,正是這些以國家爲重的企業鉅子勇於擔當的精神品質,近代日本纔會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屹立不倒,而財閥本身也才能發展得如日中天,氣勢如虹,至今在國際商業舞臺閃耀着光澤,爲自己、爲日本書寫着不朽的神話。

在日本,三井、三菱、住友及富士等財團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即便在全球也是出類拔萃,名列前茅,就好像美國的華盛頓、法國的拿破崙,要是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大名,未免顯得孤陋寡聞。

這些財閥的歷史可追溯至德川時代,但真正做大做強卻是在明治維新以後,1876年,三井家族相繼創辦了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並在12年後收購了官營的三池炭礦,業務一度擴展至上海、香港及倫敦,後來三井家族還趁熱打鐵,創建了諸如芝浦製作所、鍾淵紡織等著名企業,事業發展的蒸蒸日上。

相對於三井財閥,三菱算是後起之秀,但發展勢頭強勁,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三菱在海運、造船及鐵路建設方面頗有建樹,與其他財閥一樣,共同推動了日本早期工業化蓬勃發展,使得明治日本在短短几十年裏的時間裏,便成爲亞洲首屈一指的強國,並在國際上聲名遠播,以致於當初欺負日本的西方“蠻夷”肅然起敬,再不對其另眼相看。

那麼,這些財閥爲什麼能夠在明治時代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呢?


資本主義體制機制,爲財閥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德川時代,幕府大搞“身份統治”,嚴格實行“士農工商”等級劃分,重農抑商,限制工商業發展,那些富於經營之道的工商業者很難在封建制度下大展拳腳。

維新政府成立後,一改過去封閉保守觀念,努力順應時代潮流,對西方發展模式實行“拿來主義”,一時間,資本主義改良運動蓬蓬勃勃,如火如荼,近代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勢頭正猛,爲那些發家致富、發財創業的有爲人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有着一定經濟實力的家族企業,不再侷限於某一行業或某一領域,金融業也好,製造業也罷,兼收幷蓄,跨行業、跨領域、產業化、集羣化發展顯著。

財閥的出現並非偶然,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就像打開閥門噴湧而出的水流,必然會順勢蹦出若干大魚來,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得益於制度優勢,那些能人便使出渾身解數,在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成了弄潮兒,使得產業越做越大,在自身受益的同時,社會經濟也在整體向前發展。


廉價勞動力,讓財閥企業更有競爭優勢

明治維新進入二十世紀之交,日本工業的機械化水平已經基本覆蓋,生產力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對於歐美國家,還難以與其全方位的機械化相媲美,反映在製造業層面,勞動者人均生產的貨物、服務價值等遠不能與西方國家的產業工人相提並論,個人生產力差距依然存在。

既然生產力相對低下,財閥企業要想佔據優勢,別無選擇,只有將廣大產業工人的勞動報酬降低,特別是壓縮那些沒有一技之長的工人薪資待遇,這樣在與西方國家同業競爭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西方開展工業革命較早,並且基本連成一片,日本作爲非西方國家,又是“新手”,要想後來居上,並非易事,雖然一開始就實行了小學義務教育,但總體上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員畢竟有限,而技術與文化水平是掛鉤的,文化素質越高,對技術的學習、掌握和運用越遊刃有餘,顯然一時半會明治日本還無法改變這一現狀。

東方人具備喫苦耐勞的品質,故而企業主能夠僱傭到爲數衆多的廉價勞動力,他們的低廉報酬成就了財閥企業與歐美企業的競爭優勢,而這也成全了財閥實力不斷發展壯大。


政府有所作爲,財閥企業乘勢而上

維新政府一心要改變日本,讓國家走上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殖產興業”便是政府推出的壯大國家實力的重要舉措。

爲推動這項政策的落實,政府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便開展多項基本建設,等於爲財閥企業做了有力鋪墊。進入二十世紀,政府施策有意傾向財閥企業,不僅對海運業、機械製造、船舶製造等給予補貼,還在1906年收回連接各大城市的鐵路運營權,實際上是藉此機會,要求機車和軌道在採購時務必面向國內,與此同時,對從國外進口的與國內存在競爭的貨物加徵關稅,這樣,財閥企業猶如有了“保護傘”,在國家政策保駕護航下,不僅得以擺脫困境,還能獲得進一步發展。

重工業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國家的實力,明治政府深諳此道,故而採取優惠舉措給予扶持,讓日本的重工業發展能夠走上正軌並有所突破。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年代,明治政府的政策干預機制,可謂一箭雙鵰,既有效保護了私營重工業,更有助於國家整體實力能夠不斷邁上新臺階。


財閥企業間的競爭,惠及自身乃至國家

作爲與西方接軌的國家,日本財閥企業與歐美各國開展同業競爭是必要的,但國內之間的競爭也是必不可少的,唯如此,才能提升自己,也才能讓國家發展錦上添花。

誠然,國家動用關稅手段有利於抗衡來自國外進口貨的競爭,但實際上內因纔是主流,只有日本財閥企業彼此競爭,勞動者個人生產力纔會獲得提高,整個產品生產質量纔能有所保證,最終在與西方國家的競爭中居於上風。

事實上企業主與生產者個人都能自覺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在夢想發財致富時,不忘競爭機制的培養,如面對政府鐵路採購抑或海軍艦船採購,國內各工程公司之間、船舶公司之間都能主動開展競爭,讓自己脫穎而出。

國內競爭好比是熱身,一個在內部競爭中技戰羣雄的企業,在對外競爭中才會更有優勢。政府主動引導企業競爭,一方面給予各企業以發財的機會,同時製造競爭氣氛,激勵企業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進行良性競爭,以便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成長爲實力型對手,在面對西方強有力的競爭對象時,不至於讓自己落敗。


結語

明治政府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儘管相對於西方而言有點外行,但通過努力學習,大膽改革,同時“摸着石頭過河”,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雖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對於日本而言還是行之有效的,這從短短几十年時間,日本就從貧窮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爲令人刮目相看的近代化國家看出端倪。

在日本崛起騰飛過程中,財閥企業應運而生,這是發展資本主義必然會出現的產物,正是嶄新的制度,給了這些私營企業大展宏圖的機會,而日本整體上也受益於這些財閥,這樣企業與國家兩者都得到了有力發展。

不過,三井、三菱等財閥發展的風生水起,不僅僅得益於制度本身,諸如廉價勞動力、國家政策傾斜以及政府競爭機制的引領等,都是他們能夠飛黃騰達的重要因素,是綜合作用的結果。

此外,日本資本家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如澀澤榮一這樣的企業家,一直倡導“無私牟利”的哲學,在他看來,“國家與社會進步要依賴個人主義或自我主義“是錯誤的,他認爲”國家的秩序與安寧“不應該”被破壞“。另一位叫森村市左衛門的陶瓷業巨頭也曾說過,”在商場要獲得成功,其要訣便是要決心爲社會、人類以及國家的未來而努力,有時甚至不惜犧牲個人自己“,正是這些以國家爲重的企業鉅子勇於擔當的精神品質,近代日本纔會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屹立不倒,而財閥本身也才能發展得如日中天,氣勢如虹,至今在國際商業舞臺閃耀着光澤,爲自己、爲日本書寫着不朽的神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