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師承於希寧,取法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一生追崇齊白石、八大山人,擅長花鳥畫。

在2008年創作的一批扇面上,當年68歲的畫家尹延新鄭重地題上了“舜耕山翁”四個字。這一富有古意的雅號,實際上是他藝術生涯裏一個座標式的符號,代表着他經歷多年探索後,進入了創作的另一新天地。

尹延新:1941年生於濟南市,號舜耕山翁,白石齋主。師承於希寧,取法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一生追崇齊白石。原濟南畫院副院長、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爲國家一級美術師、濟南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山東國畫研究院副院長。

尹延新自述少時是以反覆臨習白石老人的大寫意花鳥畫而步入繪畫之門的。繼而又精研於古今花鳥畫諸大家,臨池不輟,工寫兼顧,廣取博摘,飽覽強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潛心於西畫的苦習,在於希寧、楊文仁教授提議下,刻意專攻寫意花鳥畫,幾經變法,上下求索,於“師古人”中尋根,於“師造化”中求生。彈指間,五十餘年過去,目既往還,當澱積於傳統藝術博大精深之蒼桑後,於探求“大道震撼”之藝術苦索中,方又重新提筆畫白石翁。

“十年種樹成林易,學畫成才一世難,直到白髮瞳欲瞎,賞新筆墨有幾家”。“一生只作丹青事,甘苦都在畫之中”。

“舜耕山翁”這一富有古意的雅號,是我藝術生涯裏一個座標式的符號,代表着歷經五十餘年對花鳥畫探索後,進入了創作的另一個新天地。

“舜耕山翁”是深思熟慮後自撰的雅號,是在己丑年改變畫法與畫風,在藝術上進行自我激勵,自我革命的鏗鏘宣言!

1996年購得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齊白石全集》十冊,如獲至寶,細心觀賞,全面地研究白石老人書法、篆刻、詩詞、題款、繪畫,才深悟到齊白石大師大寫意畫的豐富內涵。大師的藝術不僅凝聚了中國畫傳統大文化的深邃精義,而且其一草一花皆濃縮了“天人合一”、“物我相融”其獨有的情感世界。

白石老人的畫,以神取形,以意舍形,言簡意賅,筆不工而心恭、筆不周而意周,用筆蒼勁雄渾,意境深邃空闊,餘味無窮。餘又特別推崇白石老人“膽敢獨造”的藝術魄力,“天趣勝人”的意韻、情操。相信自己在歷經“齊派”的洗禮之後,會提高作品的藝術品位,於傳承中取“大道”,於變法中求自我,而逐漸形成“舜耕山翁”風貌。

“舜耕山翁”稱謂,緣於我祖上六代人,生息於千佛山 (舜耕山) 下佛山院街。兒時我便常在山上玩耍、捕鳥、捉蟲、採集野菜……

數十年受青山浸淫潤育,足跡遍佈。如今鬢染清霜,年近古稀依然寓居舜耕山腳下。暢胸於雲巒其間,吐納於草木之中。故取“舜耕山翁”爲藝名。意欲展示我在花鳥畫方面,於老年變法的探索中進入一個新的里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於上下而求索。

在恩師於希寧身邊的一些往事

那是1969年10月,一直很想跟於希寧老師學畫畫的尹延新,經楊文仁介紹第一次到了於希寧家裏,激動不已的尹延新恭敬地向着於希寧鞠了一躬。因爲那時,收徒屬於封建思想,是不允許的,是會被批判的,尹延新只能是偷偷地鞠躬,算是拜師“儀式”了。

尹延新對於老十分的敬畏。老師在案子上作畫時,站在身後的尹延新連大氣都不敢喘,目不轉睛地看着老師如何調墨、用色、運筆。當老師畫完一幅梅花時,便掛到牆上讓他欣賞,隨後便讓他臨摩。

他不敢在老師的案子上臨,便在磚地上鋪一張報紙,蹲在地上一筆一筆地臨摩起來。有時將梅花借回家晚上繼續臨,一臨就是四五遍。第二天一大早又騎自行車給老師送去。

於老在1970年3月時得到一本手抄本《潘天壽先生畫論課講座紀錄稿:關於構圖問題》及《聽天閣談藝錄》,系統講述了潘天壽的繪畫理論。於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尹延新是一個可靠的年輕人,就讓他幫助抄寫一本。尹延新邊抄邊研究,越抄越喜歡,便多抄了一本留作己用。

在七十年代初,一個青年人就能以這種方式接觸大師的繪畫理論,可謂幸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