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藏这本距今百多年的老字典,我耗费追踪了一个多星期。”4月19日,家住遵义市区的古物收藏爱好者杨光贵介绍,他家有一本较老的《康熙字典》,出版于100多年前。

当日,杨光贵从家中一个木箱里,拿出了本有着浓厚历史感的《康熙字典》,字典外套是草绿绸布包装,正本字典厚约10厘米,里面纸张也变成黄色,字体是印刷体,繁体字,竖面排列,检索出的每一个字下方,均有细小字来介绍该字的注解、关联通假字,以及有关的故事或典故。同时,在每页的顶部,还有相关该字的篆字体,虽部分书页略有破损,但字迹非常清晰,整本字典泛着古色古香的味道。

都市新闻记者仔细查看发现,在该本字典约近1000页,每一页上都标明“同文书局原版”字样。

杨光贵称,20年前,因修建公路需要,对一个座坟墓进行搬迁,在棺材里发现一个牛皮包裹,打开牛皮,里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防水腊纸,拆开蜡纸才看到是一本《康熙字典》。

“墓主的后辈称,该墓已埋葬了50多年,由于保存防水处理得较好,从棺材里拿出这本字典时,字典纸张稍有点湿润,还能翻看自如。”杨光贵说,为了能收藏到这本老《康熙字典》,他多次前往这墓主后人家里,最终,如愿收藏到这本古书。

杨光贵叹息说,他对古物的收藏爱好者,尤其对古书籍的收藏独有情钟,但不懂对古书籍该怎样保护,运用太阳晾晒把该本古籍书烤干,却没想到,烤干后的许多书页翘起了,外像十分难看。

据了解,《康熙字典》是公元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历经六年集体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字典共收录47035字,分为214个部首,共12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后出字书编者多奉之为圭臬,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都市新闻记者通过搜索了解到,同文书局为中国清代末期民办出版印刷机构,由广东人徐鸿复、徐润等人于光绪八年(1882)创立,设印刷厂于上海西华德路,有石印机12部,职工500名,是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创办的第一家石印书局。石印是一种以石料为版材的平版印刷方法,可利用摄影方法制版。同文书局专用此法影印古籍。 所印书除《古今图书集成》、 《二十四史》等大部头书外,还有《佩文斋书画谱》、《通鉴辑览》、殿本《子史精华》、《康熙字典》、《快雪堂法书》等。1892~1894年曾为清廷按原大影印殿本《古今图书集成》100 部,使同文书局在当时石印业中享有更高的声誉,后期印书销路不广,积压渐多,遂于1898年停办。

按上述时间来推算,杨光贵的收藏的这本《康熙字典》,距今至少有120年。随即,遵义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史宝麒,对该本《康熙字典》的纸张、字体墨痕等进行了鉴定后称,该纸张是当时最好纸张,是字体是楷体,系木刻印刷,这是同文书局出版的精装版的《康熙字典》。

史宝麒还称,同文书局早期印制的《康熙字典》是石印,普通版为6本,由此可以推断,此本《康熙字典》是同文书局后期印刷的。

杨光贵告诉记者,目前,他与遵义海龙囤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已达成初步协议,正在筹建海龙囤《千年播州历史文化博物馆》,他准备把这本老字典和上千件收藏品转入该博物馆,让这本古老字典发挥更好传承文化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