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收藏這本距今百多年的老字典,我耗費追蹤了一個多星期。”4月19日,家住遵義市區的古物收藏愛好者楊光貴介紹,他家有一本較老的《康熙字典》,出版於100多年前。

當日,楊光貴從家中一個木箱裏,拿出了本有着濃厚歷史感的《康熙字典》,字典外套是草綠綢布包裝,正本字典厚約10釐米,裏面紙張也變成黃色,字體是印刷體,繁體字,豎面排列,檢索出的每一個字下方,均有細小字來介紹該字的註解、關聯通假字,以及有關的故事或典故。同時,在每頁的頂部,還有相關該字的篆字體,雖部分書頁略有破損,但字跡非常清晰,整本字典泛着古色古香的味道。

都市新聞記者仔細查看發現,在該本字典約近1000頁,每一頁上都標明“同文書局原版”字樣。

楊光貴稱,20年前,因修建公路需要,對一個座墳墓進行搬遷,在棺材裏發現一個牛皮包裹,打開牛皮,裏面包裹着一層厚厚的防水臘紙,拆開蠟紙纔看到是一本《康熙字典》。

“墓主的後輩稱,該墓已埋葬了50多年,由於保存防水處理得較好,從棺材裏拿出這本字典時,字典紙張稍有點溼潤,還能翻看自如。”楊光貴說,爲了能收藏到這本老《康熙字典》,他多次前往這墓主後人家裏,最終,如願收藏到這本古書。

楊光貴嘆息說,他對古物的收藏愛好者,尤其對古書籍的收藏獨有情鍾,但不懂對古書籍該怎樣保護,運用太陽晾曬把該本古籍書烤乾,卻沒想到,烤乾後的許多書頁翹起了,外像十分難看。

據瞭解,《康熙字典》是公元1710年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歷經六年集體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字典共收錄47035字,分爲214個部首,共12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後出字書編者多奉之爲圭臬,是研究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都市新聞記者通過搜索瞭解到,同文書局爲中國清代末期民辦出版印刷機構,由廣東人徐鴻復、徐潤等人於光緒八年(1882)創立,設印刷廠於上海西華德路,有石印機12部,職工500名,是由中國人自己集資創辦的第一家石印書局。石印是一種以石料爲版材的平版印刷方法,可利用攝影方法制版。同文書局專用此法影印古籍。 所印書除《古今圖書集成》、 《二十四史》等大部頭書外,還有《佩文齋書畫譜》、《通鑑輯覽》、殿本《子史精華》、《康熙字典》、《快雪堂法書》等。1892~1894年曾爲清廷按原大影印殿本《古今圖書集成》100 部,使同文書局在當時石印業中享有更高的聲譽,後期印書銷路不廣,積壓漸多,遂於1898年停辦。

按上述時間來推算,楊光貴的收藏的這本《康熙字典》,距今至少有120年。隨即,遵義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史寶麒,對該本《康熙字典》的紙張、字體墨痕等進行了鑑定後稱,該紙張是當時最好紙張,是字體是楷體,系木刻印刷,這是同文書局出版的精裝版的《康熙字典》。

史寶麒還稱,同文書局早期印製的《康熙字典》是石印,普通版爲6本,由此可以推斷,此本《康熙字典》是同文書局後期印刷的。

楊光貴告訴記者,目前,他與遵義海龍囤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已達成初步協議,正在籌建海龍囤《千年播州歷史文化博物館》,他準備把這本老字典和上千件收藏品轉入該博物館,讓這本古老字典發揮更好傳承文化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