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剛剛結束,在學生們爲暑假來臨狂歡的時候,一則教育部的通知,讓我心生無限感觸。

9月新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使用統一的部編版教材。也就是說伴隨着好幾代人成長的人教版和各地方版本的語文課本,即將在這個夏天成爲歷史。

新教材對原有的課文進行了修訂,有刪改、有保留、有年級上的調整……

可無論教材怎樣變化,那些經典的課文都已成爲一段我們不可磨滅的記憶。當年那個在語文課上懵懂的少年,也終於在長大成人之後,讀懂了文中的人生。

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課文,是長大後纔讀懂的人生

朱自清《背影》——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也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年少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朱自清的這聲嘆息是多麼的沉重。

更不會明白,講臺上那個長得五大三粗的中年教師讀到這裏的時候爲何雙眼通紅,熱淚盈眶。

我相信最初的我們,以爲來日方長,我們可以從容盡孝。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裏描述的,他後來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他以爲一別後很快能見到父親,卻不知整整過去兩年,還是不得見。那種悵然傷懷,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子欲孝親尚待,纔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課文,是長大後纔讀懂的人生

魯迅《社戲》

讀過《社戲》的人都知道: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喫起來也實在平常。

後來,我們終於明白,原來有樣東西,你會永遠記住它的好。

那就是,童年。

隨着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我們學會了口是心非,學會了世故圓滑,學會了裝腔作勢,卻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純真。

年紀大了,你會發現我們越來越喜歡懷舊。可我們真正懷戀的也許並非舊時光,而是曾經那個真誠美好的自己。

我們註定留不住童年,但是比失去童年更可怕的,是我們丟掉了童心。

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課文,是長大後纔讀懂的人生

魯迅《少年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卻在見面時,“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對於那個帶着銀項圈,月下刺猹的勇猛少年,爲何最後會變成呆板木訥小心翼翼的中年人,我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心生厭惡。後來才發現,自以爲是“迅哥兒”的我們,都活成了閏土。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少年時期自我認知的驕傲。那時,我們都會以爲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只要想做,便沒有做不到。可真正的長大,是從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開始的。

中年閏土養着八口人,靠着種地,靠着地主家的照顧才能堪堪生存。他難道不希望回到那個和迅哥兒漫山遍野奔跑的青蔥歲月嗎?

只是成年人肩上的擔子太重,他不敢對迅哥兒有任何的不尊敬,害怕自己的錯誤會帶來一家人的痛苦。

這是不是像極了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在職場上謹小慎微的中年人。生活磨平了棱角,讓我們變成了當年自己最討厭的人。但是,我們卻也從沒有放棄屬於自己的責任。

人到中年,踩着鋼絲,帶着鐐銬,我們也許再也無法像少年人那樣翩然起舞,可生活的每一步,都變得堅實而可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