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暢聖科技計劃,下一階段與更多城商行、農商行、小貸公司深度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風控,與多家信貸公司聯合打造分潤平臺,爲用戶提供純線上小額貸款零售服務,目前與兩家銀行機構進入測試階段中。從那時開始,毛駿開始聚焦大數據貸後管理板塊,專爲銀行機構解決在信用卡催收的問題,這項業務成爲今天暢聖科技重要的盈利業務板塊之一。

暢聖科技毛駿:尋找打通銀行和保險業數據的完美入口

毛駿認爲汽車金融剛好是打通銀行和保險業數據的完美的入口。爲什麼?

“其實保險只是一個入口,跟汽車相關的金融市場空間巨大。”毛駿預測,保險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會更快,特別是保險業裏的財險可發展空間相對更大。而財險70%是車險(萬億級的規模),車險是剛需。比如說汽車金融相關、新車的分期、二手車的分期、車抵貸等業務。

“我們現在沒有給公司定調子,但是有一點很明確:基於精準大數據,幫助金融機構提升運營能力,例如催收智能化、風控引擎”,暢聖科技創始人兼CEO毛駿如是說。

這位大數據金融風控服務平臺的執掌人,毛駿有超過20年的通信和互聯網行業學習和從業經驗。2009年他創立的暢聖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一批與三大運營商合作的大數據公司。2014年,暢聖開始轉型主攻大數據金融領域,利用高精準大數據技術爲金融機構賦能,以提升機構的運營和營銷能力。

目前,暢聖的核心業務聚焦在銀行、保險業的前端風控和貸後管理業務兩大業務板塊。“銀行金融解決信用卡催收問題,以幫助銀行機構提升催收回款率;幫助保險公司建立貸前風控系統,在汽車貸款業務上,線上審批完全代替人工審批,以低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暢聖科技除了這兩項業務以外,還有一塊純線上小額貸款零售業務。暢聖科技計劃,下一階段與更多城商行、農商行、小貸公司深度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風控,與多家信貸公司聯合打造分潤平臺,爲用戶提供純線上小額貸款零售服務,目前與兩家銀行機構進入測試階段中。

暢聖的終極目標是打通銀行和保險業兩級數據,最終通過大數據+AI組合拳出擊,扮演金融機構“好幫手”的角色。

激活大數據

“時髦”的毛駿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中。

1994年4月20日,互聯網正式進入中國。正好這一年,從南京郵電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毛駿,進入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PTIC),成爲第一批中國互聯網領域參與者。

那個時期,中國互聯網正在處於啓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亞信科技爲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最先將Internet核心技術從美國帶到中國,組織一批學有所成的學生,機會主要集中在從事Internet網絡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

毛駿在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主要做系統集成,主要偏向於銷售,在不斷地服務的過程中發現,“(當時的)運營商服務方向發展滯後,體制內缺乏創新力。”

決定停薪留職後,不安本分的毛駿就開始第一次創業,賣手機(大哥大)、BP機,他調侃稱:“當時的摩托拉手機就是現在iphoneX的價格了,一萬多元一部啊。”

賺得第一桶金的毛駿,不久便發現這門生意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賣手機不賺錢的原因在於,單個手機售出的利潤並不高,賺不賺錢與量的多少有關”,毛駿說。衡量之下,他決定換個方向。

1997年,他開始給運營商和企業方做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開始接觸B端客戶的毛駿,憑藉自己能力和人脈資源不斷地給企業創造出價值,也給當時的毛駿帶來很多歷練和收入。

2000年下半年,流媒體概念第一次進入大衆的視野之中。作爲流媒體技術倡導者和發起者的美國RealNetworks 、Microsoft、Apple等公司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向世界宣佈了流媒體技術的寬帶解決方案。

毛駿與新華社上海分社展開合作,研究一項關於法國時尚頻道網絡視頻點播和分發的問題,流式傳輸的實現需要實現適配的傳輸協議和緩存的問題。他說“在當時解決這個問題是極爲困難和複雜的,因爲早期的流媒體主要受帶寬的制約。”

渴望學習的毛駿,工作的歷練越豐富,越是以一個空着杯子的心態去敲打自己,需要繼續充電。2001年、2015年毛駿分別考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下稱中歐)EMBA、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下稱高金)EMBA。

“我現在所有學習經歷對我都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是在學習的過程之中獲得前沿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現在)公司的投資人裏有大學同學,也有中歐、高金的同學。”

擁有龐大的電信和互聯網領域“朋友圈”的毛駿,一直保持與運營商與客戶密切的聯繫,他的一個原則是——“必須跟他們保持深度交流,否則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哪天發展什麼新東西。”於是,2009年成立暢聖科技,主要根據客戶需求爲電信運營商開發軟件和出售設備。

2012年,他發現一塊“寶藏”——大數據。自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系統出來以後,運營商分析通道數據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因爲互聯網的數據在更廣泛數據和DPI系統的基礎下,對深度解讀用戶畫像成爲了可能,因此強化對用戶的描繪。

“一開始摸索和探索的過程是痛苦的,不知道大數據怎麼掙錢,服務對象是誰?解決方案是什麼?”

2014年的一天,陸金所副總裁、中歐同學對毛駿說:“哪天到我們辦公室聊聊大數據,我們做金融風控,對大數據非常有想法”。開了竅的毛駿,發現大數據金融確實是一個具有前景的方向,將所有資源、人力和物力都轉向大數據方向。

信用卡催收是門大生意

公司順利轉型後,並在2015年完成一輪Pre-A輪融資。在融資時,有一個細節值得回味。毛駿回憶,投資人要求投資暢聖科技3000萬元,但被他婉言拒絕,理由是:拿着這麼多錢,不知道如何使用。我們當時覺得燒錢還是有壓力的,到現在我們還是這樣想,還是有壓力。

拿到Pre-A輪融資後,開始着手爲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提供風險審批智能化的技術支持,但事實上,前期推行面臨很多挑戰。

在當時做大數據遇到很多困難,很多人是不接受,是一種抗拒的姿態。“你所謂的大數據風控就是抑制住用戶增長啊”,一位P2P平臺運營者這樣看待這個新生業務。

前端的風控難以推行,通過與客戶深度聊天后,他發現他們最大的訴求在於貸後處理問題,他們更希望第三方機構能夠幫助他們催收信用卡,以提升催收還款率。

“所有風控手段要讓客戶有一個完整、客觀的評估結論是需要週期的,前端風控的週期需要短則6個月,長則12個月,甚至時間週期長達兩年以上,然而,貸後業務處理是立竿見影的,只需要一個月就能做出一定的效果與反饋。”

客戶的訴求可以等同於市場發展階段性的需求。我國信用卡持卡人數和髮卡量增長迅猛,目前信用卡髮卡總量已超4億張。隨着信用卡的快速普及,將面臨着持續擴張的壞賬,這就催生了一門新生意——“信用卡催收”。

面對持續增長的壞賬,銀行等金融機構尋求訴諸法律,但此種途徑不僅成本高、週期長,效果也不一定見好。而在內部設置催收部門,一方面增加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還可能給品牌信譽帶來影響。於是,便將這些賬戶送到第三方催收機構,並以部分份額作爲委託費用。

也就是說,如果能幫助銀行解決不良資產催收和用戶逾期問題,銀行機構是很願意和專業的公司開展合作;另外,覈銷的壞帳被催回來之後,實際上對銀行來講是一筆新增收入,對於銀行來說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從那時開始,毛駿開始聚焦大數據貸後管理板塊,專爲銀行機構解決在信用卡催收的問題,這項業務成爲今天暢聖科技重要的盈利業務板塊之一。

而暢聖要做的就是利用AI+大數據的組合拳出擊,去幫助客戶把壞賬激活,進而實現創收。“貸後管理服務需求是很大的,通常在銀行無法催收壞賬的情況下,通過我們的智能化大數據催收平臺,可以較好的完成回收。”

目前,暢聖科技貸後管理業務(信用卡催收)已與多家銀行機構達成深度合作,機構包括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部分爲全國性業務,部分爲地方性業務。同時,正與招商銀行和中國銀行洽談合作事宜之中。

打通銀行和保險業的數據

暢聖科技解決金融機構催收問題後,將業務延伸到貸前風控業務。

貸前風控方面,正爲國內領先的財險公司提供汽車金融風控管理方案,是一種用於在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實時聯機交易的應用系統。一方面是提供銀行和保險公司聯機交易過程中的對賬和審批的系統,另一方面展開用戶底層資產的盡調工作,評估和預測風險。

上線後,保險公司的汽車信貸業務線上審批完全代替人工審批,而這也是暢聖接下來要實現盈利的第二大主營業務。爲什麼會選擇汽車信貸領域?

毛駿給出的理由是,他推測保險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一定會更快,機會更多,因爲保險底子相對弱,機會更多。保險公司,如財險、壽險,它的底層科技平臺比銀行要差好多年。而銀行已經充分發展有二十年了。我們剛好接觸到保險跟這個財險相關的這一塊的業務,我們做的還不錯現在。

“我們同時做的保險和銀行領域的業務服務,我一直非常想把銀行和保險這兩塊打通,現在我們做汽車金融剛好是完美在這方面的一個業務。”

原因是毛駿預測,保險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一定會更好,機會更多。財險大部分70%是車險(萬億級的規模),而車險是剛需,每一輛汽車都會買保險。其實保險只是一個由頭,跟汽車相關的這個市場,現在已經非常非常熱了。比如說汽車金融相關的,新車分期、二手車分期、車抵貸等業務。

爲解決汽車信貸領域存在的痛點,正是暢聖主攻這塊業務的初衷。“ 這一套系統最具價值的是人工替代方案,比如分賬、結算領域,雖然系統有能力將資金順利對接,但零散化、高頻的交易行爲會給信貸鏈條的順暢運行帶來滯阻,而解決這些問題,要極強的業務流程理解深度,這給暢聖科技帶來一個很大的機會。”

事實上,支撐這些專業服務的核心風控工具包括決策引擎、模型平臺、複雜網絡等技術,而暢聖科技多項核心底層技術,使產品及服務模塊靈活組合,風控策略可高效部署調優。而這些基於人工智能、深度機器學習、大數據關聯分析等技術,加上行業領先的大數據與行爲分析技術,正是暢聖有別於傳統的催收公司的地方。

與競品相比,暢聖的突出優勢在於天然的科技金融圈層的客戶資源和數據資源的積累,以及對底層數據智能化處理能力。

“一方面依託於已經積累的大量的風控數據,暢聖科技積累通訊運營商端、互聯網端、教育端、資產端和金融交易的五大維度、近10億級用戶,每天產生1000億條數據,目前國內少有競爭對手可以使用這些數據。”

另一個優勢,依託於自身專業的技術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建立適用於全局的的關聯信息,暢聖具備爲金融機構提供協同的大數據風控和反欺詐服務。

暢聖通過收取服務費的方式來達到商業盈利。去年的收入是三千萬元,主要盈利於前端風控和大貸後管理兩大業務板塊。預計2018年收入1.5億元,是去年收入五倍的體量。

而暢聖要做的就是這場戰役來臨之前,加速產品技術迭代升級,跟上市場節奏,在產業爆發前做好技術和人才的儲備。

而眼下,暢聖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尋找合適的人才。 “目前最大的瓶頸是人才的使用上,即懂得銀行信貸系統又懂得開發的技術人才比較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