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书,我们就要说一下图书馆,那里有着浓浓的书香,充满了求知的渴望。那么对于我们身边的市图书馆,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四十年四十人”我们一起来听听市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蒋廷方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蒋廷方来到安阳市图书馆上班,从此蒋廷方以单位为家,与图书作伴,转眼已有三十年。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图书馆建馆是1956年在中山街,在1967到1968年前后搬到文化宫后院,当时在文化宫后院可能就是20多间房子,都是些平房。”

蒋廷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图书馆又一次搬迁,来到了科技大楼。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当时图书馆整个一个外形,当时图书馆四层楼,建筑面积也就在两千平米,取暖条件就是煤球取暖,冬天像冰窖一样,夏天像蒸笼一样,读者到里面阅读的环境不是太好。由于当时咱的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所以说读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

蒋馆长说1987年图书馆从文化宫后院搬迁到科技大楼时,前来办证的读者从图书馆大厅一直排到了大街上,由此可见读者的热情。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图书的借还都是手工操作,图书馆的检索目录也是用腊纸刻印用油墨油印成的,后来有了打字机,才开始有了打印的目录卡片。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因为当时都是手工的,要通过手工去查阅以后,才能看看有没有这个书,如果有这个书,还要看看它在哪个位置,就是说你要很快查到,比较困难一些。”

蒋廷方说当时的借书过程完全靠人工,办理借书手续要在借书证上填写借书信息,再盖一个还书的日期章,然后把借书卡放在借书袋内,并按日期和证号进行排序,整个借书手续不仅繁琐,效率也不高,等待办手续的读者经常排起长队。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因为我是一个比较爱读书的人,所以说我选择了图书馆专业,选择了图书馆,就是我刚毕业的时候,到图书馆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当时基本上是每天一本书,非常喜欢就是在书海里面遨游的这种感觉。”

相信有许多人都和蒋廷方一样,热爱生活,喜爱读书。书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象征。任凭世事变迁,时代进步,技术发展,书的地位始终不可动摇。而图书馆可以说是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2008年图书馆搬迁到现在的地址东区两馆,2008年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面积16000平方米,环境宽敞明亮,冬暖夏凉,为我市市民提供了一个丰富业余生活的好去处。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我最喜欢畅销图书阅览室,现在借书比原来要方便多了,拿上一本书到自助办证机上,不到一分钟书就借好了,非常方便。”

在图书馆二楼有专门设立的自助借还区,读者可以自助办证、自助借还图书,由于自助借还区域的图书全部使用定位系统,读者可以在检索机上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然后到书库的书架上直接找到所需图书。另外,读者朋友还可以下载电子图书,用手机阅览。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电子图书借阅机,随便点击一本书,用手机扫描以后,直接可以下载,把这本书带回去,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这种情况是想象不到的。”

另外在一楼还有专供读者学习的自修室和两个供视障读者使用的爱心阅览室。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这个阅览室是新图书馆刚成立以后,我亲自把它组建起来的,当时购买了一部分盲人图书,还有盲人电脑以及盲人打印机。上一周刚刚又采购了一部分盲人听书机,这个就是让这些视障读者可以解放他的双手,用听用耳朵来阅读。”

除了爱心阅览室以外,市图书馆2017年又投资建了321视听公益课堂,使读者了解欣赏高雅的艺术、音乐、歌舞剧。每周六还会举行读者阅读推广活动。蒋廷方说,想想以前的读书条件,再看看现在的读书环境,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

2010年11月我市成立了市古籍保护中心。现藏明清古籍1294部、16149册,采用电动密集书架90组,让古书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市图书馆 副馆长 蒋廷方:“我们以前的古籍是在铁皮箱子里的,是在常温状态下,而现在到了新馆以后,我们有这个条件了,建了一个标准的古籍书库,恒温恒湿,射线杀菌。”

看着图书馆的一书一舍,感受着图书馆里的一点一滴,蒋廷方感慨万千。他说,他已经把图书馆当作了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几十年来,有幸一路见证了图书馆的发展变化:从原来简陋的馆舍到现在的地标建筑;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到现在的多类型文献;从简单的借还到现在的多形式的阅读体验;从原来的45128册图书、四名工作人员到现在的97万藏书、38名工作人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年借阅量10多万人次到现在的92万人次,图书馆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安阳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给文化事业注入的不竭动力。

《直播安阳》刘小佳 京京报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