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镇国之宝——西周利簋

簋,读作:guǐ。什么是簋呢?簋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是盛装食物的器皿,同时还是祭祀的重要礼器,如果发生国家大事,古人还会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青铜器上,作为永世流传的宝器。

西周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它是目前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称“武王征商簋”。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2002年,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