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經朋友推薦,有幸拜讀了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新作《悶與狂》。其用散文化的優美語言,或輕聲低吟,娓娓道來,或細嚼慢嚥,如歌如泣,帶領讀者追憶那時的風,那時的月,處處充滿着無限留戀和不捨。縱觀《悶與狂》,陳述時間跨度比較大,既承載了沉重的過去,又瞻示着希望的未來。所以,書中不乏舔舐苦難貧窮、屈辱仇恨的血腥片段,也不乏品呷親情幸福、春風雨露的溫馨畫面,對於讀者而言,誠然豐富了其心路歷程,增益了其大慈大悲的情懷。

王蒙《悶與狂》

王蒙《悶與狂》這部書中比較獨特,似乎沒有主角,因爲在作者的印象中,凡是每一個被記憶的對象,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魂牽夢縈;當然更是沒有導演,因爲這一切的一切都系自導自演的替換着膠片。即便如此,他們足以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無絲毫雕琢之意。

幾十年的歷史也好,生活情景也罷,自然離不開生活,勞動,男人,女人,寵物,家禽,遊戲,惡作劇,生,死等人生主題的詮釋,正是近在咫尺的這些平凡,渲染了我們人生的精彩和不可或缺。譬如,在作者的筆下,貓最富靈性。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雙犀利深邃的眼睛,它能夠對主人的痛苦與悲傷感同身受,也能預知未來,像智者偷偷的告訴你神奇的祕密。尤其夜晚,貓的眼睛格外的亮,在那個年代,足以和電燈媲美。

當然,在農家,養貓最大好處是對抗肆無忌憚的老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自從有了犀利的貓,平素老百姓和老鼠的對抗,轉變爲貓和鼠的明爭暗鬥,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激烈場面。印象頗深的,是那房屋樑頂,牆腳縫,甚至媽媽的嫁妝櫃子裏,都能聽到他們廝殺的慘烈。好不壯觀!

貓和老鼠的爭鬥讓作者的童年快樂,有趣,至少彌補了娛樂貧乏條件下的孤單。那時這樣的場景是貧窮人家的代表。而今日子天翻地覆,養貓早已是有錢人家的專屬,有的人家甚至開始養起了老鼠。不能不說,是時代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時代。但,輿論媒體肆虐的信息時代,好像再也聽不到他們階級鬥爭一樣的鏖戰。

現在,恐怕貓和老鼠已然成爲了好朋友,也未嘗不可。因爲,貓不饞了。因爲,老鼠不餓了。與其廝殺,不如分享快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如作者在第二章12節所說,童年全不需要同情的眼淚。渺小,貧窘,孱弱,通向的不註定是匍匐與乞憐,不確定是呻吟與哀嘆,它可能是走向輝煌的夢。©原創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