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部名爲《美國往事》的黑幫電影在美國波士頓正式首映。
極度緩慢的敘事節奏,生硬的剪輯和轉場,這部時長139分鐘的電影不僅沒能得到大衆的認可,甚至還遭到影評人的各種抨擊和嘲諷。
因爲影片的故事格局,根本烘托不出《美國往事》這個片名的史詩氣質。
在這種“惡評如潮”的輿論環境下,《美國往事》的最終票房僅有532萬美元。
而它的投資成本,卻高達3000萬美元。
若以當時的匯率計算,《美國往事》近乎於虧損兩個億人民幣!
這筆金額,足以擊垮一家電影投資公司。
或者,擊垮一位導演。
該片的總導演是賽爾喬·萊昂內,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大師級導演。
在執導《美國往事》之前,他已經憑藉“鏢客”三部曲享譽世界影壇。
而由他一手發揚光大的“通心粉西部片”,是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之一。
儘管賽爾喬·萊昂內曾經締造過一段輝煌,但《美國往事》的“失利”,直接讓他的導演生涯跌至低谷。
此後的5年,賽爾喬·萊昂內再未執導過一部電影。
他在1989年去世,享年60歲。
如同梵高死後,世人方纔知曉其畫作的價值一樣,導致賽爾喬·萊昂內鬱鬱而終的這部《美國往事》,同樣迎來了口碑大逆襲!
當《美國往事》的229分鐘版本以及255分鐘版本陸續曝光之後,人們猛然發覺,這簡直是一部能夠媲美《教父》的黑幫經典!
其實《美國往事》的故事內核,是在闡述“美國夢”的正反兩面。
與其說它是一部黑幫犯罪電影,倒不如說它是藉着黑幫故事的視角去揭露一個時代。
影片的視聽語言具有強烈的復古氣息,即使是在一些看似血腥的畫面裏,都能散發出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文藝質感。
賽爾喬·萊昂內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決定拍攝此片,影片的故事脈絡改編於一本自傳體小說《The Hoods》。
但賽爾喬·萊昂內賦予了這本小說更深刻的思想內涵,他“二次創作”之後的電影大綱,就已經超出400頁!
即便如此,賽爾喬·萊昂內的拍攝過程依舊充滿坎坷。
在選擇男主角時,賽爾喬·萊昂內先後邀請過阿爾·帕西諾和傑克·尼克爾森,結果兩人都拒絕了這個邀請,最終敲定爲羅伯特·德尼羅。
不過由於《美國往事》的故事題材和《教父》十分相似,當時好萊塢沒人願意給賽爾喬·萊昂內投資,計劃只能一再延遲。
在這段漫長的籌備過程中,賽爾喬·萊昂內還婉拒了《教父2》的導演邀請,他想打造出一部獨一無二的黑幫史詩!
我們大可以想象一下賽爾喬·萊昂內的心路歷程,眼見弗朗西斯·科波拉憑藉《教父》系列榮登好萊塢一線大導演,他的作品卻遲遲不能啓動。
現實的巨大反差,讓賽爾喬·萊昂內的心靈備受折磨。
直到1983年,終於有人決定給《美國往事》投資,遲到10多年的項目才得以啓動。
賽爾喬·萊昂內化悲憤爲力量,投入前所未有的精力去執導此片。
在拍攝現場,賽爾喬·萊昂內可謂是事無鉅細,爲了能還原出一個“原汁原味”的紐約,他不惜帶領劇組跑到歐洲到處取景。
而在電影技巧上,賽爾喬·萊昂內幾乎是傾盡畢生所學,將自己所有的電影才華都注入到這部《美國往事》裏。
或許,“問題”就是出在這裏。
一部正常時長的電影根本“裝不下”賽爾喬·萊昂內的才華,《美國往事》的成片時長居然超過了4個小時!
當賽爾喬·萊昂內把他親手剪輯的《美國往事》送給好萊塢的發行商們看時,遭到了對方的強烈反對。
在這些金錢至上的發行商們看來,不會有人願意在電影院裏觀賞一部4個多小時的電影,這太過考驗觀衆的耐心。
最終,《美國往事》被刪減的面目全非,賽爾喬·萊昂內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經歷完一場虧損嚴重的“票房慘案”之後,賽爾喬·萊昂內的創作激情被消磨的一乾二淨。
幸好,人們後來還是意識到了這部傑作的偉大,賽爾喬·萊昂內的嘔心瀝血總算是沒有白費。
如果你恰好也曾被《美國往事》的故事所震撼,就讓我們一同向這位“懷才不遇”的電影大師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