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思路,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构建了具有无锡太湖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校落实“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充分把握应用型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差异,在知识结构上强调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在能力培养上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在职业导向上强调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本科水平、一专多能”,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本科水平”强调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内办出特色,重视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一专”强调精准化的职业定位,与公认的行业资格认证、引领企业的技术标准相衔接;“多能”强调将学生潜能需求、学校平台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在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上实现某一项或某几项见长。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输入型”向“能力输出型”转变,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和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上,实行开发引领、分类优化。其次,重视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验实训平台相融,校内平台与产学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相通,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系统化。第三,合理分配学分学时,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精简冗余课程和课程内容。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推进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切实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适度增加学生学习负荷。学校以开放、协同理念促使育人机制由单一校内平台向校内平台、产学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三个平台相通转型。

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两个满意度为依据,建立健全决策科学、调整适时、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闭环、从社会需求到社会需求满意度的闭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五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一是按照“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一专”是共性要求,“多能”是个性化要求,学校多措并举为学生的个性潜能发挥加强指导,提供平台。二是在不断扩大选修课程比例的基础上,对数学、外语等公共课教学实施分层分类,推进“平台+模块”教学改革。三是鼓励不同院系、专业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会计工厂”培养模式等。四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和能力训练以赛代考,以赛促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教育

学校把产学研合作作为实现 “两突出”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和有效载体,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努力构建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建立了由业界专家参与的校院两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按需组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内部以学校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专业为基础,外部以行业为指导、产业为依托、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合作运行架构,形成了由校企合作办公室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教学单位具体实施的内部运行机制。

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从学校单一主体培养模式向校企双主体多平台培养模式转变。

(1)学校把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积极打造校企“办学共同体”。2018年,学校在深入企业开展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校企共同组织完成了32个本科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将相应职业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和推动各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实施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2)学校按照不同功能将校企合作基地分为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 “育人共同体”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与红豆集团、中兴通讯、洲际酒店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三类校外基地215个,其中建成实习实训基地196个,累计吸纳13290名学生到基地实习实训;建成工程实践基地13个,通过实施“五个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和苏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等6个协同创新基地,校企共同实施了“高架桥微变实时感知物联网应用系统研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等二十余项应用性科研项目。

(3)学校大力实施教师“双聘双挂”行动,积极构建校企“师资共同体”。学校支持和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近三年来,学校累计聘用来自行业企业的外聘教师258人,教师到企业一线考察学习和挂职锻炼592人次,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很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学校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模式,有机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库,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2015年以来,来自行业企业的134位入库专家通过参与发展规划论证、组织专业建设调研、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举行行业报告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多渠道参与学校各项业务工作,开设专题讲座162场次,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很好的“导航仪”和“助推器”的作用。

(5)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投入,逐步加大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2016年,学校与中兴通讯分别投入500余万元建成“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017年,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龙头企业罗克韦尔公司向学校捐赠价值达1500余万元的设备设施和软件平台。

无锡太湖学院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彩内容:

评估知多少  第九期丨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物联网工程学院师生代表团前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进行调研学习

评估知多少  第八期丨教师队伍

记者节特辑丨向阳而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