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滕州記憶:滕縣老縣衙

滕州市這幾年的舊城改造工程的不斷深入,滕州城中的古建築已經所剩無幾。市政府院中的滕縣老縣衙大堂,卻屹立在空闊場地中間。

史料記載,滕縣老縣衙始建於公元八百一十七年,距今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元朝末年,滕縣老縣衙毀於戰火,如今的老縣衙是明代初期在原址上重建的。

縣衙大堂共五間,前廊進深5米,捲棚屋蓋,大堂爲懸山筒瓦屋蓋,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大堂東西寬22.5米,南北進深10.5米,屋面於上世紀70年代換爲平瓦。按照規制,縣衙大堂是知縣發佈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的地方,位於縣衙建築羣的中心,歷來是縣衙中軸線的主體建築,其中央置暖閣,設知縣公堂,上置“明鏡高懸”匾額,公案上放驚堂木、文房四寶及紅綠頭案籤。其中紅頭籤是下令動刑的刑籤,綠頭籤是下令捕人的捕籤。暖閣外兩側分別擺放着堂鼓、儀仗和刑具。

由於時代的變遷,如今大堂內的匾額、刑籤、刑具、儀仗等早已不復存在了,就連大堂地面上專門爲百姓們設立的跪石也不見了蹤影,空蕩蕩的大堂內僅有見證過五百年來滕縣滄桑鉅變的廊柱、牆壁和高大寬闊的屋頂。我撫摸着這裏的牆壁、廊柱,彷彿走進了五百年前的老滕縣,彷彿觸摸到了古老滕州的歷史脈絡。

據毛澤東終生最珍愛的書《容齋隨筆》(南宋洪邁著)記載:公元1078年(宋元豐元年),范仲淹的四子範純粹任滕縣知縣,把滕縣縣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得到了時任徐州知州蘇軾的大力讚賞。蘇軾自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知州。當時蘇、範兩傢俬誼甚厚,交往甚密。蘇軾視察了剛修復好的滕縣公堂,見其高大敞亮,感慨萬千,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滕縣公堂記》(又名《修公堂記》)。“凡五十有二年,而贊善大夫範君純粹,自公府掾謫爲令,復一新之。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間,高明碩大,稱子男邦君之居。”《滕縣公堂記》不僅是一代文豪蘇東坡散文遊記的名篇佳作,而且見證了滕縣公堂在宋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滕縣老縣衙一帶一度作爲縣(一九八八年後改稱爲市)人民政府駐地。2006年12月7日,滕縣縣衙大堂作爲明代古建築,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滕州市舊城改造工程進行到縣衙大堂附近,作爲滕州市五百年曆史見證的縣衙大堂何去何從成爲滕州人們極爲關心的一個話題。幾經論證,人們終於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老縣衙作爲滕州城區建設的歷史見證,縣衙大堂作爲承載滕州自明代開朝第二年以來數百年曆史的實物標本,非但不能拆掉,反而要加以保護和完善。

現在是以縣衙大堂爲中軸線,兩側部分恢復當代古建築,沿中軸線自北向南恢復儀門、善國門、大門,軸線西側恢復傳統民居。使縣衙一帶古建築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既能給市民提供遊玩、休憩、觀賞的場所,也能給全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增加一個重要的砝碼。現在廣場起名爲九州清晏市民廣場。西面及北面爲高檔高層居民區。成爲滕州的名片工程。滕州老縣衙將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古韻水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