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登陸兵突擊上陸之前,由陸戰第2團、陸戰第29團第1營和陸戰第24團編成的佯動大隊,在火力支援艦炮的掩護下,至塔納培格港口外實施佯動作戰,以誘惑日軍,牽制其向防禦美軍海灘登陸的日軍增援。6月15日拂曉,美軍開始實施登陸前的艦炮火力準備,重點壓制能夠瞰制突擊上陸海灘的日軍海岸部隊。

塞班島戰役爆發於二戰時期的1944年,是美軍突破日軍太平洋防線、準備攻擊日本本土而實施的一場島嶼爭奪戰。這場戰役狀況如何?有着怎樣的經驗教訓?請看——

戰役爆發的起因

1941年12月,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遭日軍偷襲,這次偷襲將美國捲入二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隨後,美軍在太平洋上與日軍展開一系列海上艦戰並慘烈爭奪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布干維爾島等島嶼。

1943年底,美軍兵分兩路向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第一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也稱爲“外防禦圈”)馬紹爾羣島和吉爾伯羣島一線實施進攻。1944年2月,美軍佔領馬紹爾羣島之瓜加林、馬朱羅和埃尼威托克諸島,突破了日軍太平洋外圍防線上極其重要的區域,迫使日軍改變作戰方針,將人員、裝備和物資轉移到馬利亞納羣島和加羅林羣島。日軍企圖在馬里亞納羣島、加羅林羣島和荷屬東印度羣島區域構築第二道防線(第二道防線也稱爲“內防禦圈”),以阻止美軍的“島嶼躍進”作戰計劃。“島嶼躍進”作戰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美軍爲了避免與日軍打長期消耗戰,將“逐島進攻”改爲“越島進攻”,決定越過日軍在中太平洋地區的海、空軍基地特魯克島,首先進攻馬里亞納羣島,塞班島戰役由此展開。


塞班島是馬利亞納羣島的第二大島,面積122平方公里,是日本本島與南太平洋諸島嶼之間的海、空交通之要衝,在戰略上具有極大價值,因此,該島是日軍重點設防的島嶼之一。美軍爲了切斷此交通線,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同時也爲了給B-29大型遠程轟炸機提供基地,以便對東京及日本本島實施遠程轟炸,遂決定選擇塞班島作爲突破日軍太平洋“內防禦圈”的首要目標。也就是說,美軍一旦佔領馬里亞納羣島,B-29大型遠程轟炸機就可將日本本土納入其作戰半徑,尤其是東京所在的關東地區,如此便可打擊、削弱日本工業核心基地及日軍士氣。在當時,B-29大型遠程轟炸機只能藉助中國大陸的機場對九州島空襲而未能攻擊日本工業的核心基地。

日軍退守太平洋第二道防線後,其統帥部判斷美軍先攻佔菲律賓的可能性比較大,遂將兵力重點部署在新幾內亞和菲律賓地區,大部分艦隊和航空兵集中在美軍可能進攻的主要方向上,以尋求戰機,殲滅美軍艦隊,挫傷美軍進攻的銳勢。因此,日軍確立了以防守爲主的持久作戰方針,企圖繼續掠奪南洋的豐富資源,並確保西太平洋佔領區的軍事基地。

戰役總體概述

塞班島登陸戰役是美軍對馬利亞納羣島登陸進攻大戰役的一部分,馬利亞納羣島登陸大戰役的代號爲“徵糧者戰役”,該大戰役由美第5艦隊承擔運輸部隊和火力支援任務。爲了完成“徵糧者戰役”,美軍組建由特納海軍中將任總指揮的“聯合遠征軍”,主要有3支兵力:第一支是由特納親自指揮的北部登陸突擊編隊,主攻目標是塞班島和提尼安島;第二支是由康諾利少將指揮的南部登陸突擊編隊,主攻目標是關島;第三支是布蘭迪少將指揮的聯合遠征軍預備隊,其使命是待機而動,支援登陸作戰。

美軍進攻塞班島的部隊共7.1萬人,主要由海軍陸戰隊第5軍的陸戰2師、陸戰4師以及步兵第27師組成。擔負運輸和直接支援的艦船有7艘戰列艦、7艘護航航母、11艘巡洋艦、41艘驅逐艦、30餘艘掃雷和反潛艦艇、110餘艘登陸艦艇、30餘艘運輸艦,共計240餘艘艦船。此外,還有飛機2 400餘架。陸戰第5軍、步兵第27師和這些艦艇合編爲北部突擊艦隊。

截至美軍登陸前夕,日軍在塞班島上的兵力是:陸軍步兵第43師團、步兵獨立混成第45旅團、工兵獨立第7聯隊、坦克第9聯隊、山炮獨立第3聯隊和高炮第25聯隊等部,共2.8萬人,火炮211門,坦克39輛;海軍有第5水警區的第55警備隊和橫須賀第1海軍陸戰隊等部,共1.5萬人,火炮49門,坦克10輛。合計總兵力4.3萬人,火炮260門,坦克49輛。此外,日軍還有艦艇86艘,飛機650餘架。

塞班島戰役開始於1944年6月15日,至7月9日結束,歷時25天。此次戰役,日軍傷亡4.1萬餘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1.5萬人;被俘2 000人。美軍陣亡3 400餘人,傷1.3萬人,損毀水陸輸送車204輛,消耗各種炮彈43萬發。塞班島戰役的勝利,標誌着美軍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上的第二道防線,進而爲進攻菲律賓、硫磺島、沖繩島和遠程轟炸日本本土創造了條件。

戰役主要階段

塞班島戰役主要分爲戰略掩護、海上航渡、火力準備、戰術佯動、突擊上陸等5個重要階段。


戰略掩護階段

爲了達成登陸的突然性,在登陸前,美軍進行了一系列戰略掩護行動,以迷惑日軍。登陸前數月,美陸軍航空兵第11集團軍對位於日本北部的庫頁島上的日軍軍事設施實施空中攻擊,企圖將日本空軍吸引到北太平洋,以減少日本空軍在中太平洋的兵力;登陸前1個月,美3艘航空母艦搭載3個航空大隊對威克島、馬爾丘斯島等島嶼實施壓制性攻擊,以破壞日軍馬紹爾羣島和馬利亞納羣島之間的補給線;美陸軍岸基航空兵還加強了對日軍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特魯克島的火力壓制。

海上航渡階段

北部突擊艦隊分爲3個護航輸送隊,運載攻擊塞班島的部隊和裝備,均從珍珠港出發,實施海上航渡。第一護航輸送大隊編爲一個慢速護航輸送隊,主要由坦克登陸艦載運突擊登陸分隊、水陸履帶車和炮兵部隊組成,於5月25日啓航;第二護航輸送艦大隊編爲第一快速護航輸送隊,載運陸戰第4師登陸分隊和特遣登陸軍隊司令部於5月29日啓航;第三護航輸送艦大隊編爲第二快速護航輸送隊,載運陸戰第2師和北部登陸軍隊司令部於5月30日啓航。各護航輸送大隊首先駛向馬紹爾羣島之埃尼威托克珊瑚島,在該珊瑚島進行一次中途整頓,爾後分別於6月8、9、10日向目標區航渡,各護航輸送大隊於6月15日拂曉前駛抵目標區。

火力準備階段

6月11日下午,美海軍快速航空母艦艦隊的艦載戰鬥轟炸機225架,對日軍塞班島上的空軍基地實施突然攻擊。6月12、13日,美海軍艦載戰鬥轟炸機繼續實施不間斷的空襲,以達到徹底消滅塞班島上日空軍作戰能力的目的。美新型快速戰列艦和其他掩護艦隻,於13日開始對塞班島實施預先艦炮火力準備。13日夜間,快速航空母艦艦隊之驅逐艦,對塞班島實施擾亂射擊。14日,北部突擊艦隊之第1、2火力支援艦大隊到達塞班島海面,加入對塞班島和提尼安島的預先艦炮火力準備。14日夜間至15日凌晨,第1火力支援艦大隊之第5火力支援單位各艦隻,對整個塞班島實施擾亂射擊。經過3天半的火力準備,塞班島上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被摧毀。6月14日晨起,3個水下爆破隊開始進行掃雷和水下爆破作業。6月15日拂曉,美軍開始實施登陸前的艦炮火力準備,重點壓制能夠瞰制突擊上陸海灘的日軍海岸部隊。

在登陸兵突擊上陸前90分鐘,即15日7時整,所有艦炮暫停轟擊,開始實施登陸前的直接航空火力準備,時間約爲30分鐘。自7時30分起,艦炮火力準備重新開始。8時整,第1、2、3火力支援單位的大、小艦隻11艘對“紅色”、“綠色”、“蘭色”和“黃色”海灘實施全面火力壓制,艦炮火力準備一直進行到登陸兵突擊上陸之前纔開始延伸。

戰術佯動階段

在登陸兵突擊上陸之前,由陸戰第2團、陸戰第29團第1營和陸戰第24團編成的佯動大隊,在火力支援艦炮的掩護下,至塔納培格港口外實施佯動作戰,以誘惑日軍,牽制其向防禦美軍海灘登陸的日軍增援。遂行佯動任務的登陸艇未載運登陸兵,駛至距預備上陸海灘4 500m的海面上即停止前進,在該處繞圈航行數分鐘後駛向輸送艦停泊海域。9時20分,徉動大隊完成原定任務,於10時20分回到查蘭幹諾外海,待機從該地域海灘上陸。此次佯動作戰有效牽制了日軍於塞班島北部防禦區域的1個團兵力。


突擊上陸階段

突擊上陸海灘選擇在查蘭幹諾地域。首先向海灘開進的是24艘輕型炮艇,以直接瞄準火力壓制海灘防禦工事,保障登陸兵的突擊上陸。第一艇隊由水陸坦克編成,以火力支援載運登陸兵之水陸履帶輸送車上陸。首批水陸履帶輸送車於8時44分抵達“紅色2號”海灘,較原定上陸時刻晚14分鐘。上陸時,遇到日軍猛烈的抵抗。8分鐘後,從其他各海灘上陸之登陸兵也均與日軍發生激烈的戰鬥。8時57分,第二批水陸履帶輸送車上陸時也遇到猛烈的抵抗,傷亡嚴重。陸戰第2師第6、8團的突擊梯隊上陸時,受到日軍防禦火力的密集射擊,由水陸履帶輸送車編成的艦艇失去控制,致使上陸海灘發生錯亂。陸戰第6團第2、3營,在“紅色”海灘上陸時,也遭到日軍的猛烈打擊,大部分水陸坦克和履帶輸送車被毀,人員傷亡也極嚴重,在15日這一天,兩個陸戰師的各突擊梯隊雖均相繼上陸,佔領了一定的登陸場,但總的說來,進展緩慢,傷亡較大。在該日登陸的2萬人中,傷亡人數超過2 000人。

15日夜間,爲了防止日軍空襲,大部分輸送艦船由火力支援艦隊護航,駛離港區疏散,僅由4艘驅逐艦擔任港區警戒。15夜間至16日凌晨,日軍小股部隊曾向各上陸海灘的美軍發起數次反衝擊,但均被美軍擊退。16日,各上陸海灘部隊在日軍的火力壓制之下,灘頭作業受阻,傷亡不斷增加,補給困難。次日,美軍爲加強灘頭陣地,重點任務是輸送人員與補給,擴大登陸場的進展極爲有限。

17日3時30分,日軍以44輛坦克掩護其步兵再次發動反擊,至凌晨7時被美軍擊退。17日深夜,“綠色3號”海上的美軍登陸部隊才獲得進展。18日,水下爆破隊在“紅色2號”海灘外的礁岩地區開闢出通道,使坦克登陸艦能從該處直接搶灘卸載。18日晚間,日軍13艘輸送艦裝載登陸兵企圖在塔納培港以南海岸實施登陸戰,以支援塞班島上的日軍,但在未上陸前均被美艦擊沉。19日,一部分美軍越過阿斯里託機場,向塞班島海岸推進。至6月21日,美登陸兵佔領塞班島之西南角,爲進一步肅清全島日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6月19~20日,日海軍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遭受重創,守島日軍完全陷於孤立。26日,美軍攻佔該島中部制高點塔波喬山,隨後向北發展進攻。經20天激戰,日軍傷亡慘重,只剩3 000人。7月6日,日軍中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第43師團師團長齋藤義次陸軍中將自殺身亡。次日凌晨,日軍殘部向美軍反撲,被全殲。9日,美軍佔領全島。

戰役經驗與教訓

塞班島戰役是美軍將“逐島進攻”戰術改爲“越島進攻”戰術的一次成功嘗試,美軍出其不意在日軍的薄弱環節塞班島實施登陸作戰,以較小代價打破了日軍的“絕對國防圈”,爲下一步威脅日本本土創造了條件,也爲後來的太平洋島嶼作戰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其中亦有教訓可鑑。

廣施欺騙,隱藏戰役進攻方向

爲了達成登陸作戰的突然性,美軍在登陸前實施各種戰略欺騙和掩護活動,對日本海、空軍基地進行廣泛轟炸,使日軍難以判明美軍的主要進攻方向。登陸前數月,美軍駐阿拉斯加與阿留申羣島的陸軍航空兵對庫頁島、千島羣島的日軍進行空襲,以吸引中太平洋的日本空軍;登陸前1個月,美輕型航母艦隊艦載機及南、西南太平洋的岸基飛機分別對威克島、馬爾丘斯島、南鳥島及特魯克島進行空襲。

同時,美軍還散佈假消息,誘使日軍統帥部錯誤地判斷美軍進攻菲律賓的可能性比較大,從而影響了日軍的兵力部署調整,也影響了日軍的抗登陸作戰準備。由於日軍統帥部的判斷失誤,誤認爲美軍6月底前不會登陸,甚至在美軍登陸的前一天,還誤判美軍可能在6月下旬或7月間登陸。這種誤判造成了日軍防禦準備的鬆弛。例如,爲加強塞班島防禦,由日本本土調入守島主力部隊第43師團,但由於判斷失誤而行動遲緩,運輸行動達半年之久,加之海運途中遭到美軍潛艇襲擊,人員和作戰物資損失嚴重。

直到美軍開始塞班島登陸,島上的工事構築都未能按照原計劃完成,戰鬥開始時日軍只有一般的野戰工事。登陸時,美軍還在塞班島西北方向實施佯動,迷惑守島日軍,牽制了日軍的一部分兵力。

周密細緻進行準備,保證戰役順利實施

美軍塞班島登陸作戰,計劃考慮充分周全,慎選登陸地點,加強臨戰訓練,爭取制空權、制海權,以保證戰役順利實施。

計劃考慮充分周全 美軍塞班島作戰計劃經過14個月的研究,詳細考慮了各種情況,並且制定有預備作戰計劃。

自1944年2月17日開始,美軍開始多次出動偵察機,對塞班島的地形進行詳細偵察拍照。通過照相偵察,不僅掌握了日軍在島上設防的情況和日軍正在使用和修建的機場情況,還把適合登陸的地點進行拍攝,爲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提供了可靠依據。根據偵察獲取的情報,美軍在原有的計劃基礎之上,進一步修訂方案,制定出更加詳細的計劃,並明確了登陸的時間,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親自確定計劃中的有關兵力部署問題。


慎選登陸地點 美軍認爲,塞班島西部海岸地勢低平,正面寬闊,便於兩個師並肩登陸。島的南部地區地形較爲平坦,只有非納蘇蘇山,登陸後容易向縱深發展進攻,也有利於攻佔阿斯利多機場。此外,還可避開中部塔波裘山上日軍的瞰制,有利於第一梯隊登陸後利用非納蘇蘇山掩護後續梯隊的登陸。爲此,美軍登陸地段選擇在南部西海岸的恰蘭卡納阿地區。

加強臨戰訓練 美軍參加作戰的部隊集中了絕對優勢的海、空軍和登陸部隊,雖然都有一定的登島經驗,但爲了適應海陸空聯合登陸作戰的要求,結合日軍防禦情況和地形特點,登陸部隊仍然進行了爲期3個月的針對性訓練和演習,訓練內容包括單兵科目和營、團、師規模的諸兵種協同動作。隨後,各師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又利用2~3周時間進行師規模登陸作戰演習。塞班島登陸及島上縱深作戰時,美軍基本上是按照戰前演練的戰術組織進攻的,從而減少了盲目性,減少了傷亡。

爭取制空權、制海權 美軍第58快速航空母艦編隊的兩個特混大隊,於1944年6月14日突入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以海軍及空軍嚴密封鎖塞班島的四周,使提尼安島上的日軍3次海上增援塞班島均以失敗告終。

實施靈活機動的指揮,各兵種密切協同

登島作戰期間,美海、空軍密切協同,爲地面部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美軍航空兵、艦炮實施火力準備和支援地面戰鬥時,採取按任務、地域、空域和時間協同的方法。具體實施中,以航空兵攻擊日軍海空力量,艦炮壓制地面堅固陣地和有生力量,摧毀重火器;航空兵壓制據岸灘300m以外的縱深目標,艦炮壓制岸灘河淺近縱深內目標。

美海軍將塞班島和提尼安島分成7個火力支援區,將支援軍艦分成8個火力支援單位,分區實施火力壓制。在區分任務和地區的前提下,還進行了詳細的時間劃分。同一時間行動時又規定了各自的行動空域,規定艦炮的彈道高度不得高於1 200m,飛機的投彈高度不得低於1 500m。共同的作戰目標和明確的分工協同計劃,使得整個登陸作戰過程中,美海、空軍與地面部隊密切協同,從而取得戰役的成功。


美軍也即時投入預備兵力和協調各部隊的進攻。例如,美軍登陸當天日終時分,2萬餘人登上岸灘,但由於日軍的頑強抵抗,突擊上陸部隊經一天的激戰,只佔領了寬9km、縱深不足0.3km的登陸場。根據戰役進程,美軍從整個戰局出發,決定推遲關島登陸時間,首先集中力量攻下塞班島,並命令留船待命的預備役步兵第27師投入戰鬥。

由於塞班島四周多爲暗礁,不便於登陸艇行動,因此在這次登陸作戰中,美軍根據登陸地段特點正確選擇登陸工具。例如,第一梯隊團的登陸工具均爲水陸兩用車輛,共700多輛。水陸兩用車輛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登陸部隊的上陸速度,爲美軍順利上陸奪佔登陸場起到重要作用。

塞班島戰役中,美軍亦有教訓,即:

進攻速度慢、火力準備效果差

登陸作戰中,美軍往往是白天進攻,夜晚鞏固佔領地區,一遇到抵抗,即以大量的海、空軍和炮兵進行支援,遇到反衝擊,多憑火力攔擊,前進速度十分緩慢,在25天中只前進21km,特別是在塔波巧山地區的戰鬥,3個師8天中只前進2km。美軍原計劃在迅速結束塞班島的登陸戰鬥後,立即奪取提尼安島,但後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直到7月24日纔開始在提尼安島進行登陸進攻。

美軍在塞班島登陸前所實施的預先艦炮火力準備,有一些未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原因是射擊控制效果較低,艦炮火力支援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在登陸日一天中,美軍共發射406mm炮彈2 432發,127mm炮彈12 544發,但結果是,除糖廠及農村數處受到破壞外,對具有軍事價值的各目標,均未造成應有的損壞,日軍得以保存有生力量,給登陸的美軍造成較大傷亡。

編輯/曾振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