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位於歐洲南部的巴爾幹半島上,國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千萬,首都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人的祖先是達契亞人。公元前70年,佈雷比斯塔斯(Burebistas)在羅馬尼亞國土上建立了達契亞國(Dacia)。公元101~102年和105~106年,古羅馬皇帝圖拉真率軍兩次遠征,侵佔了達契亞國。此後,達契亞人與羅馬人混居並逐漸融合,形成了羅馬尼亞民族。因此,羅馬尼亞與古羅馬之間有着很深的淵源,在拉丁語系中,“羅馬尼亞”是“羅馬人的國家”之意。

在反抗羅馬人入侵之時,達契亞人使用劍、長矛以及他們的傳統兵器——鐮刀進行無畏的抗爭,這種鐮刀有着特殊的形制,史稱“達契亞鐮刀”。達契亞鐮刀起源於何時?其有哪些形制?威力如何?請看——

大契亞鐮刀起源追溯

在早期社會,人們爲了在農耕勞作及生活中獲得便利而打造各類工具。當部落之間產生紛爭時,人們隨手操起農用工具投入到紛爭中,農用工具由此演變成爲攻擊與自衛的兵器。收割用的鐮刀、劈柴用的斧頭等工具,都是以如此方式進入到兵器行列中的。

在西方,有關鐮刀用作兵器的最早記載見於希臘神話“鐮刀奪位”。

烏拉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代衆神之王,他長期實行獨裁統治,性情粗暴,甚至對妻子蓋亞也不尊重。烏拉諾斯的所作所爲引起了蓋亞的強烈不滿,她決定除掉烏拉諾斯,另立新王。蓋亞用採自大地最深處的黑色岩石爲原料,讓塞克羅斯造出一把非常堅硬和鋒利的小鐮刀。然而,她不忍心親自下手殺死烏拉諾斯。她將12個兒子叫到一起,希望有人能去殺死烏拉諾斯。兒子們全都沉默不語,誰也不敢去,蓋亞大怒,痛罵這些膽怯的兒子們,並說刺殺者可以繼任爲王。終於,最小的兒子克洛諾斯同意一試。

一天晚間,蓋亞準備了豐盛的晚宴,將烏拉諾斯灌得大醉。待其熟睡後,克洛諾斯手持小鐮刀走來,一刀將他父親的生殖器割下。這時,烏拉諾斯睜開眼睛,並憤怒地詛咒道:“你會爲你所做的付出代價。不久,你也將像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說完,便返回天上,自此永不返回地面。克洛諾斯順理成章地成爲第二任神王,這一事件被稱爲“鐮刀奪位”。

在意大利羅馬的圖拉真(Trajan)廣場上,矗立着一座圖拉真紀功柱(Colonna Traiana,簡稱“圖拉真柱”),其建成於公元113年,是爲了紀念古羅馬皇帝圖拉真的功績所立。圖拉真是古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的第二任皇帝,在公元101~106年,他兩次親征達契亞國(Dacia,今羅馬尼亞的古代國名),並最終將達契亞國劃入古羅馬帝國疆域。隨後,他號令在古羅馬城都和原達契亞國的地域內建造許多紀念征戰勝利的建築物。圖拉真柱是這些建築物遺蹟中保存最完好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美學和歷史研究價值。

圖拉真柱柱身淨高30m,基座高8m。柱身由20個直徑4m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世界上最昂貴的建材之一,以意大利城市卡拉拉市命名)壘成,外表由總長度190m的浮雕繞柱23周,刻畫有2500個人物。這幅長卷浮雕詳細記錄了圖拉真親自率領軍隊跋山涉水,日夜艱苦卓絕、鏖戰不息、征服達契亞國的經歷,所表現的情景是對當時戰場上的真實刻畫,浮雕所呈現的行軍方式、兵器樣式以及地理環境,都是經得起歷史考證的文獻。浮雕中,有許多表現達契亞士兵手持鐮刀等兵器與羅馬士兵搏鬥的場景。

在羅馬尼亞的阿達姆克利西(Adamclisi),曾有一座特拉亞尼紀念碑(Tropaeum Traiani),其也是由圖拉真號令修建的,用以紀念在兩次達契亞戰爭中犧牲的古羅馬士兵。這座紀念碑未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能夠看到的是1977年的重建品,而當年原碑上的部分浮雕已收藏進了博物館。

從圖拉真柱和特拉亞尼紀念碑的浮雕上可以看出,在達契亞戰爭中,達契亞士兵大量使用鐮刀。由此可以得證,達契亞鐮刀是當時達契亞軍隊的標準兵器之一。而有關達契亞鐮刀的更早文獻,至今尚未發現。

達契亞戰爭

圖拉真是古羅馬皇帝圖密善的繼了。公元96年,圖密善被刺殺後,圖拉真繼承了帝位,此時達契亞人越過冰封的多瑙河繼續騷擾羅馬帝國的邊境。圖拉真決心打敗達契亞人,這樣不僅可以平息邊患,重塑羅馬帝國威嚴,並且可以奪取其寶藏和金礦。

公元101年,圖拉真率軍跨過多瑙河,在圖密善曾被達契亞國王德賽巴魯斯擊敗的地方報仇雪恨。這次不十分徹底的圍剿使德賽巴魯斯得以逃脫並重整軍隊,並在次年春季攻佔了羅馬的莫埃西雅省。圖拉真回師討伐並最終在阿達姆克利西擊潰達契亞人,德賽巴魯斯被迫返回達契亞屬地並承認羅馬的宗主地位。

不過和平並未持久。僅3年後,德賽巴魯斯又建立了一支新軍隊並再次向羅馬發起挑戰。這一次,圖拉真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麻煩。他先命令羅馬軍隊鋪設永久性的道路,並在多瑙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橋。除了軍隊需要過河的原因之外,更有一種實力炫耀和威嚇的意義。

戰爭初期羅馬軍團損失了不少人馬,但最終包圍了達契亞的首都並於公元106年將達契亞人打垮,德賽巴魯斯爲免於被擒而自決于都城之外,但最終他的頭顱還是被砍下送到羅馬,並按照舊例,從卡匹託山上扔了下去。圖拉真終於吞併了達契亞的大部分領土,將其歸併爲羅馬帝國的新省份,達契亞的寶藏和金礦也最終被髮掘。

達契亞鐮刀的形制

達契亞鐮刀分爲單手用鐮刀和雙手用鐮刀兩類,它們都是由鐵質的刀身與木質刀柄組裝而成,刀身狹長,刃口鋒利。

達契亞單手用鐮刀和雙手用鐮刀在拉丁語中統稱爲“Dacian Falx”。而在英語中,單手用鐮刀因體形較小,被稱爲“Sickle”;雙手用鐮刀因體形較大,被稱爲“Scythe”,即大型鐮刀之意,中文稱爲大鐮、釤刀。

單手用鐮刀全長通常爲16英寸(41cm)左右,刀柄長度約佔全刀總長的三分之一。考古證據顯示,單手用鐮刀也可雙手使用。雙手用鐮刀屬於長柄兵器,它由一根3英尺(91cm)長的木柄與大致等長的彎曲金屬刀身組成。

據說在達契亞戰爭期間,還曾經出現過一種長度更長的雙手鐮刀,它對使用技術的要求更高,有可能是僅限於最強悍的勇士使用。

達契亞鐮刀的威力

達契亞鐮刀內側刀刃鋒利,刀尖部如鉤狀彎曲,被認爲是極其有效的攻擊武器。以雙手之力揮舞達契亞鐮刀,無論是刀尖劈中頭盔,還是刀刃砍到盾牌,對敵方而言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僅靠一次全力的劈砍,鐮刀就能將盾牌劈成兩半,而一旦鐮刀越過了盾牌這道防線,躲在盾牌後面的士兵就會再次被鋒利的鐮刀砍破鎧甲,犧牲在戰場上。此外,達契亞鐮刀也可以當作長鉤使用,將盾牌拉離使用者,然後對其進行劈砍。

在對達契亞戰爭的研究中,學者們發現,達契亞國由於擁有豐富的鋼鐵資源和技藝熟練的工匠,達契亞士兵普遍使用鐮刀,此舉大大降低了古羅馬士兵的軍事優勢。古羅馬史學家科爾內利烏斯·夫隆託(Cornelius Fronto)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過達契亞鐮刀的威力。他形容這種兵器能夠輕易擊穿古羅馬士兵的鎧甲,並形成致命的開放性傷口。實戰證明,達契亞鐮刀最有效的攻擊目標是頭部,其次是肩部、手臂和腿部。由於羅馬士兵雖然身穿鎧甲,但胳膊部位無鎧甲保護,以便於揮動兵器進行作戰,所以胳膊成爲最易受到攻擊的部位。羅馬士兵的手臂一旦受傷,無疑就會嚴重影響他的戰鬥能力。

爲了應對達契亞人鐮刀的致命攻擊,羅馬軍隊對他們的頭盔進行了改進,在頭盔的正前方增設一道橫向的鐵製環,以加強頭盔的強度,這一改進也足以證明當時達契亞鐮刀的攻擊力之強。在與達契亞人的對抗中,羅馬軍隊還拋棄了新式的板甲,重新裝備舊式的鍊甲和鱗甲。其原因就是鍊甲和鱗甲易於彎曲,能夠分散鐮刀砍劈形成的攻擊力,同時,羅馬戰士也能更加靈活移動,以躲避鐮刀的進攻。

無論是隻有短暫歷史的達契亞國,還是曾經風光無限的羅馬帝國,都已經成爲歷史中的一頁篇章。兩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將這些歷史雕刻在各種建築上,猶如一本本史詩畫冊留給後人欣賞。這些建築物不只是承載人類文化的藝術品,同時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獻,令我們至今仍可細細品味。

編輯/曾振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