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績究竟意味着什麼?

還原到本質,好成績只能說明孩子在學校這套標準的評測下,處於比較高的水平。

在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呢?

是學位房、小升初、區重點、市重點、語數英、奧數金牌、鋼琴十級…還是孩子的興趣、天賦、成長、心理、健康……還是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在談論第一個層面的教育,這些話題他永遠聊不完。如果你跟他交流下興趣、天賦,他還有可能聽你說幾句,敷衍一陣兒。

但是,你如果跟他聊人生和生命,他準會讓你“哪兒涼快哪兒待着去”。

我其實一直都在想:作爲家長,我們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責任?

或者說,什麼樣的家長,纔是合格稱職的家長呢?還有,家長應該做的是什麼,不應該做的又是什麼呢?家長的哪些特質,對孩子的教育起決定性的作用呢?

總之,一句話,孩子的前途,由家長的哪些東西決定?

只盯着孩子成績的會被成績牽着鼻子走

孩子的成績,到底意味着什麼?我不知道家長們想沒想過這個問題。

通常意義上,我們會簡單地去劃一個等號:好成績=學習好,學習好=好學生,好學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但是,我們都知道,好成績,就是用一套標準的試卷,去考不同的學生,分數越高成績就越好。那麼,還原到本質,好成績說明了某位同學在這套標準的評測下,贏得了其他的同學。

這都是在“對知識的掌握”的範疇裏的評測,並不是在“知識的使用”上的考量。

那麼,就註定有一大批不在這個評價體系內的學生,會因爲成績不好而被“暫時淘汰”。請注意,我使用了“暫時”這個時間的限制詞匯,我想表明的是:“對知識掌握的好的同學”,並不意味着是“擅長使用知識的同學”。

而採用“成績”來印證教育成果的學校,只在乎前者,並不在乎其他的能力。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也和學校一樣,只用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就會面臨兩個情況:

跟下棋一樣啊,我們再接着往前看一步。

成績好的,家長自然鼓勵,並期待孩子能夠一貫保持這個優勢。當然,有一些天生就是學霸的孩子,可以一直都保持着好成績。

但現實的情況是:成績好,有可能是一時的,小學好了,中學就一般了;中學好了,高中就一般了;高中好了,進入名牌大學後就一般了。還有的,就是某個學科好,其他的一般了,也就是所謂的“偏科”現象。

無論是哪種情況,家長都會努力去維繫這種“成績好”的狀態。比如,不讓孩子玩遊戲、讀閒書,耽誤了功課;不讓孩子假期去度假,抓緊時間趕緊追上去;不讓孩子發展自己的業餘興趣,等考好了再畫畫、唱歌……

總之,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成績”爲指揮棒,全家人都圍繞着“成績”團團轉。

然後,你就會發現,家長特別關心考試的標準,如果有消息說,要改革考試標準了,某某加大寫作的分值了,他就馬上會讓孩子趕緊補上寫作的課程,某某學科要加大聽力的分值了,他就會讓孩子趕緊去訓練聽力……而只要是考試不考的題目,甚至是科目,堅決不能佔用孩子的時間。

久而久之,孩子的評價體系,就變成了“唯分數論”。

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給孩子的考覈是針對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的,目的也是爲了幫助孩子如何進一步提高。

芬蘭的老師,在課堂上會拿出三份題目,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當孩子輕鬆地完成了一份簡單的之後,還可以自己去選擇難度更高一些的。

也就是說,通過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檢測,來真實地瞭解孩子水平。從而,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進行分組的學習,佈置不同的任務。最後的目的,就是幫助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不斷提高。

如果,我們的考試是這樣的形式、這樣的目的,我就願意也贊成考試。因爲,這樣考試出來的成績,只對我自己有意義,而且,是幫助我更好學習的。

當然了,這樣的考試在目前的中國,還是近乎於癡人說夢的。那麼,我們的家長,就要特別清晰地知道,你的孩子的成績,到底意味着什麼。

我想,就算我們現在的選拔機制還是唯分數論的,作爲家長,也沒必要太過緊張。因爲,一個孩子如果真正熱愛學習,就算沒有進入到所謂的中國名校,也有很多的國內國外的學校可以上。

甚至,只會考試的孩子,去上國外的大學反倒是很難適應——這一點我就不展開講了,很多教育專家都做了很詳盡的研究。

所以,無論孩子的成績好還是不好,只要孩子能夠一直都保持“熱愛學習”的狀態,家長就算是盡到責任了。反之,如果孩子的成績還可以,但已經開始厭惡學習了,那麼,家長應該反省自己在教育上出現的偏離。

興趣如果高於成績可以當飯喫嗎?

如果家長過了“成績焦慮”這一短期考驗,就要面臨着“興趣”這一中期考驗了。

我知道,很多家長無論嘴裏怎麼說“孩子喜歡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心裏總會有自己的“興趣高下”之分的。

這和家長自身的人生經歷、職業發展都有深切的關係,這無可厚非,非常正常。但是,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擁有“建議權”還是“決定權”呢?這就很值得商榷了。

編輯

更大的格局是生存和幸福的必須

我們再說說家長格局。

這裏所說的格局,並不專屬於大城市、收入高、學歷高的家長,任何對人生理解足夠樸實的家長都可以也都應該擁有這樣格局。

所以啊,這個格局,更多的是指家長爲人處世的準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價值觀。

很神奇的是,當家長的價值觀正確的時候,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成長的經歷中,會顯得比較單純,甚至有點兒傻,會經常喫虧。但是,放長遠裏看,這些孩子往往會發展得很好,取得很大的人生成就,生活也過得很幸福。

當我們把格局定義於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的時候,就給很多家長減少心理上的壓力了。

有人說,說到格局,難道不應該是知識更深厚,視野更寬廣,才能擁有更大的格局嗎?其實還真不是。有的人都讀到名校的博士了,都在世界五百強工作了,都在美國定居了,依然會讓孩子去鑽營取巧,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真正的大格局,是經受時間考驗的,是適應不同時代的,是可以應對人生跌宕起伏的……

而擁有這樣大格局的家長,其實可以是生活在任何一個城市、鄉鎮、農村,從事科技、教育、文化、服務、經營店鋪、開飯店、做裁縫、種植果園等等,任何一種行業;擁有博士、碩士、學士,或者沒有上過大學,只會簡單的閱讀,甚至沒有什麼文化的——任何一位家長。

最後,關於家長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有答案了:

這就是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每個家長其實都可以做得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