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服役61年,鄭州一井蓋被譽“業界良心”

鄭州市黃河路與經八路交叉口附近,有枚製造於1957年的井蓋。

“比我爸的年紀還大,這井蓋的質量是真好,堪稱‘井蓋兒界’的良心啊!”11月初的一個傍晚,在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所在的一個微信羣裏,一位熱心讀者馮先生向記者報料,在鄭州市金水區黃河路與經八路交叉路口附近,路邊的一個井蓋上赫然寫着它的“出生日期”:1957年8月。

“過去的東西質量真的好!”“查查誰造的,應該給製造廠家頒個獎”……這枚小小的井蓋也在上述微信羣裏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馮先生還用手機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拍照,“感覺這是一段歷史。”他說。

對於馮先生的這一說法,有不少受訪市民均在感嘆,如今的鄭州發展日新月異,也應該留下一些如老火車頭、紡織機械等能夠代表“鄭州氣質”的元素,給後人留下關於這座城市的紀念。

服役61年,鄭州一井蓋被譽業界良心

“給大家看個照片,這簡直是文物啊。”今年11月初的一天傍晚,記者所在的一個微信羣因爲一枚井蓋而引起一陣“騷動”:家住鄭州南陽路附近的一位熱心讀者馮先生向記者報料說,自己在金水區黃河路與經八路交叉口附近看到了一枚“61歲”的井蓋,並在微信羣中發來了一張圖片。記者從圖片中看到,這枚井蓋上除了有1957年8月的字樣外,還有止水栓幾個大字。

馮先生說,那天傍晚,當他在黃河路與經八路交叉口西北角準備過馬路時,突然覺得自己腳下的一個井蓋折射出的陽光讓他感覺到“眼前很亮”,當他走上前去仔細一看,這枚井蓋上所標註的“出生年月”讓他喫了一驚。“我當時一看,好傢伙,61歲了,比我爸的年紀還大。這井蓋的質量是真好,堪稱‘井蓋界’的良心啊!”馮先生說。

“過去的東西質量真的好!”“查查誰造的,應該給製造廠家頒個獎”……在一處車流量並不算小的交通要道上能夠服役60年有餘,在讀者向記者報料的同時,這枚小小的井蓋也在上述微信羣裏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擰開龍頭就有水,鄭州“自來水”起步於1954年

11月5日,爲了找到這枚井蓋的主人,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就此問題向多家市政工程單位、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進行了求證,並最終找到了這一井蓋的維護單位——鄭州自來水三強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下簡稱三強公司)並見到了在這裏已工作數十年的老師傅桑德紡。

“井蓋上的‘止水栓’就代表着井蓋下面是自來水管道的‘大動脈’,如今河醫立交橋轉盤下面就有四個,幾十年前,河醫立交橋轉盤東邊止水栓下面的管道要是一關,沿着解放路、東西大街一路往東一直到城東路都得停水呢。”說起與自己相伴幾十年的各類水務井蓋桑師傅如數家珍。

記者瞭解到,“自來水”這一稱呼的由來,其實就是大家從字面上所能理解到的“打開水龍頭,水自己跑出來”,而鄭州“自來水”的供水史也可溯源至1954年元旦。據鄭州自來水總公司史料記載,1951年,鄭州第一任市委書記谷景生和市長宋致和決定投資253.9萬元,在鄭州老墳崗的惠芳裏(今二七廣場西)建設了鄭州市第一座自來水廠,開鑿深井兩眼,建成高31.5米、容水量150立方米的圓形水塔一座。對於很多老鄭州來說,當年的二七廣場有一幅著名的黑白照片,當年的二七塔還是一座木質尖頂塔,而其背後一個圓柱形的“大腦袋”便是當年的那座供水塔。

1954年元旦,伴隨着這座供水塔的完工,鄭州二七廣場附近的市民開始喫上了“自來水”,是時,日3000立方米的供水量,也成爲了鄭州自來水的起點。

如今鄭州街頭的井蓋已進入第四代

捧着記者的手機,桑德紡一口咬定說,讀者馮先生所拍攝的這幅照片,便是鄭州市自來水公司最初使用的幾批井蓋中的一個。“這種井蓋的材質叫灰口鑄鐵,就是咱們老百姓常說的生鐵,井蓋厚度有三四公分,有百把斤重。”他說。

經過昨日一天的統計,自來水三強公司副經理李錚告訴記者,讀者所發現這枚井蓋在鄭州共計約13萬個自來水井蓋大家庭中還並非“年紀最長者”。昨天下午,根據他的指引,記者又在鄭州銘功路與五彩路交叉口以及省公安廳門前的人行道上,找到了兩塊建造於1956年的井蓋:井蓋最上側從右向左用繁體字寫有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等字樣,下側則標有1956等字樣。與此同時,記者還從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瞭解到,在鄭州柿園水廠的廠區內,一枚建造於1954年的“止水栓”井蓋目前仍在“服役”。

李錚對記者介紹說,雖然“灰口鑄鐵”的井蓋用料實在很結實,但因其設計較早,在使用中經常“掉進井裏”及不便更換等原因已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如今鄭州街頭的井蓋已發展到了第四代,不僅由韌性更強的“球墨鑄鐵”製成,還擁有着“五防”即防滑、防彈跳、防噪音、防沉降、防位移的本領。

網友:請爲快速發展的鄭州留下更多“成長記憶”

昨日下午,當記者在銘功路等地對這些“60多歲”高齡的井蓋進行拍照時,從此經過的不少市民都在感嘆城市發展中這些“老物件兒”給人帶來的那些美好回憶。

家住中原區國棉一廠的劉先生對記者說,國棉一廠生活區中曾經大量存在由青磚修建的蘇式“尖頂樓”,它們是不少“老西郊”人心中的共同回憶。“原來聽說國棉三廠的生產車間要作爲工業遺產保留大家都很興奮,但最後還是被拆了並開發成了樓盤,他們廠裏還有一臺‘圓鼻頭’的老解放牌兒消防車,聽說最後就當廢鐵給處理了,多可惜啊!”劉先生說,近年來,家鄉鄭州的發展速度可謂日新月異,但作爲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一個國家重要的“輕紡基地”,與火車、紡織、無軌電車等元素相關,能夠代表“鄭州氣質”的元素應當被好好地保留下來當做城市發展的紀念。

“在烏魯木齊火車站廣場上就放着一臺蒸汽機車,很多人在那裏駐足留念,我們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東高鐵站那麼氣派的廣場上也應該有一臺。”劉先生建議說。

相關延伸

“高齡”井蓋見證,“質量信得過”一詞緣起河南

在網友馮先生將自己的發現發在微信中後,“質量好”的感嘆便成爲了羣內網友討論中的高頻詞彙。但是您可知,“質量信得過”這一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說法便源自咱們河南洛陽。

2013年6月,大河報記者在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採訪時,見到了已83歲高齡的董相歧老先生。他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中期,洛陽軸承廠滾子車間終磨(注:終磨是軸承生產的最後也是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需要極高精密度)團隊決定開展一項活動,讓洛軸質量精益求精,更上層樓。經過10多年曆練,1978年5月,參與團隊被原第一機械工業部譽爲“產品信得過小組”,並決定在全國機械行業班組開展“產品質量信得過”活動。而董相歧還代表“終磨小組”3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出席全國勞模座談會。從此,“質量信得過”名揚全國。 2018中外記者看惠濟:三全食品打造新型食品安全供應鏈

2018中外記者看惠濟:良庫工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2018中外記者看惠濟:古滎大運河文化區揚帆起航

2018中外記者看惠濟:聚焦河南花卉產業蓬勃發展

2018中外記者看惠濟:感受黃河悠久燦爛歷史文化

豫見國際

國際視角,講述河南發展故事

全球舞臺,展示河南國際範兒

郵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熱線:0371-8656136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