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衣食住行”,“衣”排第一。《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口腹之欲,《穿在身上的中国》带着大美华夏如约而至。这部央视耗时数年、精心巨制的纪录片被称为《舌尖上的中国》姐妹篇,立足工艺、传承文化,分桑麻、锦绣、布艺、霓裳、子衿等篇章,从服饰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

11月6日晚上10点半,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播出《穿在身上的中国》第二集锦绣篇。其中很大的篇幅讲述了来自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的苏绣非遗传承人府向红。这位曾绣制APEC会议“新中装”的“御用”绣娘,再一次通过央视镜头让苏绣熠熠生辉。扬子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以针代笔、坚守苏绣四十多年耕耘不辍的绣娘,揭开3年前拍摄背后的爱的故事。

人物名片:府向红苏州光福人,向红绣府创始人,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指尖苏州 十佳巾帼匠星”、首届东吴匠师、东吴文化重点人才,作品曾登上巴黎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多次斩获国家级金奖。

惊艳APEC会议:央视节目组慕名来探访

太湖之滨的光福,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苏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百工之乡”光福,苏绣技艺代代相传,曾是“家家能刺绣、户户有绣娘”的繁荣景象。出生在光福镇窑上村的府向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绣娘之一,梅花丛中长大,七八岁跟随家里长辈拿针学习刺绣,“我的奶奶、妈妈都是刺绣能手,苏绣于我就像是儿时玩伴一样,从小相伴左右。”

耳濡目染下,天资聪颖又勤学好问的府向红很快得心应手,“学绣花时,我会将绣花架搬到不同的人家,去学习她们的技法。”在20多岁时,府向红组建了自己的绣娘团队。“绣娘都是我从小相熟的,很多都是一起开始拿针的好姐妹,心灵手巧、技艺都是一级棒的。”

记者来到位于光福工艺文化城的向红绣府刺绣艺术工作室,对这个宛如词中的江南女子做了专访。府向红喜欢观察花木,家乡的各种林木都成了她的刺绣图案。无论是花苞低垂的海棠,还是香雪海中的朵朵白梅,她都能绣得自然灵动、栩栩如生。“这是家门口的绣球花,绣在袖口很别致吧?”她笑着问。

《穿在身上的中国》摄制组是如何找到府向红的呢?原来,早在2014年,府向红的刺绣就让世界惊艳了。APEC会议上,各国女领导人以及男领导人夫人所穿的“新中装”,其中20多套服装的绣花部分就是由府向红团队30位绣娘一同绣制而成。当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及配偶身着中国特色的服装惊艳亮相时,府向红团队也迎来了扑面而来的赞誉和追捧。

精致的做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越来越多的合作商指定府向红团队,苏绣事业也因此风生水起。“其实这也是几十年坚守的水到渠成。也是因为APEC会议‘新中装’,让外界知道了苏州的光福窑上有这么一群绣娘。2015年,央视节目组联系到了我,说要拍摄一部关于刺绣的片子,想来踩点看看。”府向红告诉记者,之前摄制组计划跑几个苏绣的点,“我是第一家,经过实地踩点了解后,导演就决定在我这里拍摄,不去别家了。”

满满都是爱:五代同堂为宝宝绣制周岁衣

央视节目组从8月份正式开拍,先后来了4次,一直拍到10月份才结束。《穿在身上的中国》纪录片里,府向红一家五世同堂、四代同心为第五代绣制周岁服的故事特别温馨动人。

“那是一次闲聊,我跟何敏导演说,女儿结婚穿的中式礼服是我亲自绣的,外孙女淼淼快要周岁了,我们全家打算给她绣一套周岁服,用一针一线传播爱的礼仪。导演一听觉得非常好,就把这个作为主线拍了下来。”

府向红介绍,为了赶制周岁服,一家人都忙开了,构思、设计、刺绣……大家分工协作,就连近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忍不住拿起了闲置了好几年的针,乐呵呵地帮着绣了起来。府向红的女儿璐璐虽然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平时也喜欢刺绣,这次先给女儿绣双鞋。与一般传统的虎头鞋不同,璐璐在设计上加入了不少时尚的元素,鞋面用了创意绘本《秘密花园》里的卡通形象,萌萌的猫头鹰图案十分清新可爱。

2个多月后,这套集全家绣娘智慧、技艺于一身的周岁服完工了,衣服融入了各种刺绣技法和美好寓意,鱼儿代表年年有余、莲蓬寓意儿孙满堂、铜钱代表富贵平安……一家人把对第五代的爱和祝福都倾注手中的一针一线,传承在这套喜庆的服饰里。

“衣服做好了穿在身上很喜庆,小孙女特别开心。”府向红一脸骄傲和幸福。她表示,在设计时融入实用性,稍微做得大一些,现在孩子快四周岁了还能穿,“每次过生日、过年过节的时候她都要穿呢!我觉得这是非常温馨的故事,是一种爱的传承,这也是刺绣这项传统技艺被传承下来的原因吧,因为它能传播爱和美好。”更让府向红欣慰的是,第五代绣娘后继有人,小外孙女淼淼已经会刺绣了!

一起绣到老:绣娘团队齐心协力熬夜绣龙袍

纪录片后半部分还讲述了府向红团队绣龙袍的故事。“那是8月的时候,我接到一个任务,要赶制一套龙袍,在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场国际时装节上发布。时间很紧,我们20多个绣娘争分夺秒的绣制。”

光福又是著名“桂花之乡”,是全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我们窑上几乎家家都种桂花的,8月份正好是桂花盛开的时节。所以白天绣娘们要忙着家里的农活——收桂花,这也是各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龙袍刺绣工作只能晚上加班加点,甚至有一起熬夜通宵干活。”

府向红告诉记者,那件龙袍上一共有43条龙,他们团队要负责用苏绣绣制其中的34条,剩下几条则由南京云锦、南通缂丝等。通过团队齐心协力、一丝不苟的工作,顺利完成了龙袍绣制工作。

“在心里我很感动,我为我的绣娘团队骄傲!”说到这里,记者看到府向红有些感慨激动,眼睛里有点湿润。“我们从二十多岁就在一起刺绣,一起绣到了三十岁,四十岁……就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一起绣到老,绣到不能绣为止。”她表示,“苏绣,是每个苏州女子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么美好的传统技艺,我将身体力行地坚守和传承。”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顾秋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