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衣食住行”,“衣”排第一。《舌尖上的中國》滿足了口腹之慾,《穿在身上的中國》帶着大美華夏如約而至。這部央視耗時數年、精心鉅製的紀錄片被稱爲《舌尖上的中國》姐妹篇,立足工藝、傳承文化,分桑麻、錦繡、布藝、霓裳、子衿等篇章,從服飾的角度來解讀中國文化。

11月6日晚上10點半,央視二套財經頻道播出《穿在身上的中國》第二集錦繡篇。其中很大的篇幅講述了來自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的蘇繡非遺傳承人府向紅。這位曾繡制APEC會議“新中裝”的“御用”繡娘,再一次通過央視鏡頭讓蘇繡熠熠生輝。揚子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這位以針代筆、堅守蘇繡四十多年耕耘不輟的繡娘,揭開3年前拍攝背後的愛的故事。

人物名片:府向紅蘇州光福人,向紅繡府創始人,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蘇州市民間工藝家、“指尖蘇州 十佳巾幗匠星”、首屆東吳匠師、東吳文化重點人才,作品曾登上巴黎時裝週等國際舞臺,多次斬獲國家級金獎。

驚豔APEC會議:央視節目組慕名來探訪

太湖之濱的光福,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也是蘇繡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百工之鄉”光福,蘇繡技藝代代相傳,曾是“家家能刺繡、戶戶有繡娘”的繁榮景象。出生在光福鎮窯上村的府向紅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繡娘之一,梅花叢中長大,七八歲跟隨家裏長輩拿針學習刺繡,“我的奶奶、媽媽都是刺繡能手,蘇繡於我就像是兒時玩伴一樣,從小相伴左右。”

耳濡目染下,天資聰穎又勤學好問的府向紅很快得心應手,“學繡花時,我會將繡花架搬到不同的人家,去學習她們的技法。”在20多歲時,府向紅組建了自己的繡娘團隊。“繡娘都是我從小相熟的,很多都是一起開始拿針的好姐妹,心靈手巧、技藝都是一級棒的。”

記者來到位於光福工藝文化城的向紅繡府刺繡藝術工作室,對這個宛如詞中的江南女子做了專訪。府向紅喜歡觀察花木,家鄉的各種林木都成了她的刺繡圖案。無論是花苞低垂的海棠,還是香雪海中的朵朵白梅,她都能繡得自然靈動、栩栩如生。“這是家門口的繡球花,繡在袖口很別緻吧?”她笑着問。

《穿在身上的中國》攝製組是如何找到府向紅的呢?原來,早在2014年,府向紅的刺繡就讓世界驚豔了。APEC會議上,各國女領導人以及男領導人夫人所穿的“新中裝”,其中20多套服裝的繡花部分就是由府向紅團隊30位繡娘一同繡制而成。當參加會議的領導人及配偶身着中國特色的服裝驚豔亮相時,府向紅團隊也迎來了撲面而來的讚譽和追捧。

精緻的做工、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讓越來越多的合作商指定府向紅團隊,蘇繡事業也因此風生水起。“其實這也是幾十年堅守的水到渠成。也是因爲APEC會議‘新中裝’,讓外界知道了蘇州的光福窯上有這麼一羣繡娘。2015年,央視節目組聯繫到了我,說要拍攝一部關於刺繡的片子,想來踩點看看。”府向紅告訴記者,之前攝製組計劃跑幾個蘇繡的點,“我是第一家,經過實地踩點了解後,導演就決定在我這裏拍攝,不去別家了。”

滿滿都是愛:五代同堂爲寶寶繡制週歲衣

央視節目組從8月份正式開拍,先後來了4次,一直拍到10月份才結束。《穿在身上的中國》紀錄片裏,府向紅一家五世同堂、四代同心爲第五代繡制週歲服的故事特別溫馨動人。

“那是一次閒聊,我跟何敏導演說,女兒結婚穿的中式禮服是我親自繡的,外孫女淼淼快要週歲了,我們全家打算給她繡一套週歲服,用一針一線傳播愛的禮儀。導演一聽覺得非常好,就把這個作爲主線拍了下來。”

府向紅介紹,爲了趕製週歲服,一家人都忙開了,構思、設計、刺繡……大家分工協作,就連近九十歲的老奶奶也忍不住拿起了閒置了好幾年的針,樂呵呵地幫着繡了起來。府向紅的女兒璐璐雖然是一名大學英語老師,平時也喜歡刺繡,這次先給女兒繡雙鞋。與一般傳統的虎頭鞋不同,璐璐在設計上加入了不少時尚的元素,鞋面用了創意繪本《祕密花園》裏的卡通形象,萌萌的貓頭鷹圖案十分清新可愛。

2個多月後,這套集全家繡娘智慧、技藝於一身的週歲服完工了,衣服融入了各種刺繡技法和美好寓意,魚兒代表年年有餘、蓮蓬寓意兒孫滿堂、銅錢代表富貴平安……一家人把對第五代的愛和祝福都傾注手中的一針一線,傳承在這套喜慶的服飾裏。

“衣服做好了穿在身上很喜慶,小孫女特別開心。”府向紅一臉驕傲和幸福。她表示,在設計時融入實用性,稍微做得大一些,現在孩子快四周歲了還能穿,“每次過生日、過年過節的時候她都要穿呢!我覺得這是非常溫馨的故事,是一種愛的傳承,這也是刺繡這項傳統技藝被傳承下來的原因吧,因爲它能傳播愛和美好。”更讓府向紅欣慰的是,第五代繡娘後繼有人,小外孫女淼淼已經會刺繡了!

一起繡到老:繡娘團隊齊心協力熬夜繡龍袍

紀錄片後半部分還講述了府向紅團隊繡龍袍的故事。“那是8月的時候,我接到一個任務,要趕製一套龍袍,在10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場國際時裝節上發佈。時間很緊,我們20多個繡娘爭分奪秒的繡制。”

光福又是著名“桂花之鄉”,是全國五大桂花產區之一。“我們窯上幾乎家家都種桂花的,8月份正好是桂花盛開的時節。所以白天繡娘們要忙着家裏的農活——收桂花,這也是各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龍袍刺繡工作只能晚上加班加點,甚至有一起熬夜通宵幹活。”

府向紅告訴記者,那件龍袍上一共有43條龍,他們團隊要負責用蘇繡繡制其中的34條,剩下幾條則由南京雲錦、南通緙絲等。通過團隊齊心協力、一絲不苟的工作,順利完成了龍袍繡制工作。

“在心裏我很感動,我爲我的繡娘團隊驕傲!”說到這裏,記者看到府向紅有些感慨激動,眼睛裏有點溼潤。“我們從二十多歲就在一起刺繡,一起繡到了三十歲,四十歲……就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一起繡到老,繡到不能繡爲止。”她表示,“蘇繡,是每個蘇州女子一生都難以割捨的情結。這麼美好的傳統技藝,我將身體力行地堅守和傳承。”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顧秋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