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元是外族建立的王朝,生活在其间的罗贯中期望正统。于是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传统文化价值。
《三国演义》有一个朴素的价值观,便是:1、尊刘抑曹,推崇正统;2、宣扬忠义,贬斥小人。
今天说一个《三国演义》里“小人”的故事。罗贯中还为他赋诗一首。
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极度贪财,见利忘义的“杨松”
杨松是汉中张鲁的谋臣。
马腾、韩遂讨伐曹操失败,马超无奈投奔汉中张鲁。张鲁和蜀中刘备起冲突,张鲁派马超迎敌。刘备忌惮马超,便重金收买杨松,构陷马超。马超无奈,只好投降刘备。
之后曹操讨伐张鲁,但是被武将庞德(庞德是马腾部将,跟随马超投靠张鲁)所拒,庞德是员猛将,曹操非常喜欢,于是就有招降的想法,于是又重金贿赂杨松,构陷庞德。张鲁扬言要杀庞德,庞德兵败,被曹操所擒,便投降了曹操。
曹操继续攻打张鲁,张鲁觉得自己打不过曹操,便有投降之心,又拿不定主意,于是杨松又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曹操,并建议曹操继续攻打,并里应外合。果不其然,曹操的继续进攻最终迫使张鲁投降。
在两件事上,对于曹操来说,杨松都是立了头功,按道理,应该重赏才对,但曹操二话没说,就把这个杨松砍头示众了。
罗贯中于是就给杨松写了这首诗。
识人与用人,张鲁和曹操
刘备和曹操知道杨松,并能找到并贿赂他。说明杨松极度贪财、见利忘义的事情即便不是尽人皆知,至少也不是秘密,张鲁即便不是十分了解,至少也会有耳闻。这样的一个人,张鲁非但没有把他除掉,甚至对他的话还言听计从。
曹操知道杨松,并利用他的特点,先收庞德,后灭张鲁,利用完毕之后,并不收入自己麾下,而是直接灭掉。
对于马超和庞德,虽然他们是降将,张鲁并不十分了解他们的作用和价值,也不爱惜,甚至一直保持着一种怀疑。
而刘备和曹操对马超和庞德的珍视和敬重便和张鲁有了很大的对比。而马超和庞德在刘备和曹操的手下所发挥的作用也非比寻常。
这些对比项都体现了识人、用人的智慧。
曹操是德人用德,恶人用恶,恶人吃恶人,用完即弃。
张鲁是识人不清,用人不明,无有章法,随遇而安。
所以,张鲁失败是早晚的事,曹操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安抚人心,震慑人心
杨松在最后劝张鲁亲自出站,自己守城,张鲁兵败,杨松拒不开门。这个时候,再傻的张鲁,也不可能不知道是谁害了他。
虽然杨松破城有功,但小小的杨松对于同样归降的张鲁来说,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曹操把害了张鲁的杨松直接处死,一下子就解了张鲁的心头之恨,算是对张鲁的一种安慰。
对于曹操来说,杨松这样吃里爬外的人,留在自己手里还能有什么作用。其他人看到杨松这样的人还受赏,会不会有样学样地吃里爬外。对于一个没有作用的人,只剩下一个作用,便是杀鸡儆猴,警示其他人,不可效法与他。
对外安抚人心,对内震慑群臣,曹操这手权谋不可谓不高。
只可惜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只落个“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