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吉西

Meeting

談起廣州的洋樓建築羣,很多人會想起“沙面”和“東山口”。或者,也有老廣們認識教育路的“鹽運西”。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在車水馬龍的中山六路北側,有一片斑駁的紅磚洋樓羣。社區內大樹交相環繞,陽光在綠葉叢中竄出,一束束光彷彿把人帶回到百年前的民國。

這裏是惠吉西。

據《廣州地名志》記載:“‘惠吉’得名源自惠愛街(今中山路),路名保留‘惠’字,‘吉’字有祈求吉祥之意。”

今年61歲的達叔,是在惠吉西土生土長的老廣。對這裏的一切,他既熟悉又懷念,又充滿期待。走在恬靜的街道上,達叔不禁回想起在此生活的半個世紀:“基本上我的同學們都是住在這裏的街坊,大家一起從小玩到大的。那時候的娛樂沒有現在多,都是滾鐵圈、拋石子、彈珠……”童年的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但是我們這條街的小孩,最喜歡集中在惠吉西10號的天台放風箏。因爲那裏是這條街能夠自由出入的最高的房子,也是最大的天台。”那時候,這裏的街道仍是傳統的麻石街。

惠吉西與其他社區最不同的是它古色古香的味道,紅磚外牆、陽臺、山花、飛檐,一磚一瓦都透露出它曾經的光輝。不難看出,那些讓人看着賞心悅目的房子,都是經過精心修葺的。在儘可能保留建築原貌的同時,業主翻新了外牆,更換了窗花和玻璃,對建築內部進行了裝修。但人們仍能從一些破損的木窗臺,讀出一點這條街道的歷史,從一些風化的紅磚感受來自老房子的嘆息。

正是這些默默矗立的房子,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街坊們的成長。達叔回憶道:“以前這裏的房子全是民居,基本沒有商鋪的。大多數人使用的都是趟櫳門或普通木門。很多街坊晚上睡覺都不關門的,有的乾脆搬個馬札放在街上就睡了。在單車最流行的年代,我們的單車也是隨意放在門口就行了。”後來,隨着時光更迭,一扇又一扇的木門換成了鐵門,街道也變成了現在整齊的小方磚。

在惠吉西的建築羣中,最搶眼的要數惠吉西二坊的這座“新”的紅磚建築。這曾經是《大公報》臨時社址,除了翻新過的外牆,它基本還是達叔記憶中的模樣。這裏沒有賣報聲,沒有油墨印刷的味道,唯有門外一座報童銅像讓人想起“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的過往。

歲月如梭,房子還是那些房子,只是迎來了許多新的住客;街道還是那條街道,只是多了不少臨街的商鋪。有情調的清吧、文藝的茶室、清新的咖啡店……不時有遊客前來拍攝遊覽,在這些年輕的小店中靜看樹葉從窗前緩緩劃過,嘆着杯中的飲品感受歷史老街的情懷。

但對於住在這裏多年的老街坊而言,也許只有那兩家看上去不太“靚麗”的老店,最貼合他們的生活。“路口的小食店開了很多年了,有時候懶得煮飯我們就在這裏喫。但是我更喜歡這裏的芝麻糊……”還有那家簡陋的理髮店,也是達叔常常幫襯的:“很舊,很老式,很實在,大家街坊街裏已經很熟了,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就行。”理髮店的常客一般都是附近的居民,有時候達叔路過見等候的人比較多,就先回家等等再來;有時候懶得走了,就進店坐下看看電視聊聊天,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

其實,像這樣的老店再普通不過了,是那份一路堅守的人情味,讓它們存在於廣州各處街道,存在於每個街坊的生活中。達叔在這裏長大,他的孩子也在這裏長大。惠吉西就像一個無限容量的硬盤,儲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出品:廣州日報大洋網

圖文:吳雪瑩

視頻:袁世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