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漢代銅鏡,當時作爲女子照臉器皿用途的閨房實用器,其精美的圖案構圖和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多變的造形藝術爲時代留下了光輝的典範。反映着華夏先賢聰敏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藝製作水平。海獅葡萄鏡,便是典型的漢代銅鏡之一。愛好,使我有幸選擇了砂陶製作行業。興趣,讓我在學習歷史工藝美術的路上增加了不少知識。遐想,讓我在借鑑古代藝術運用於紫砂陶創作。探索,讓我在歷經挫折和失敗中總結經驗。成功,讓我在前進的路上再接再勵。發揚,讓成功的經驗演變成多面目多形式在砂陶田園中繼續耕耘。人生,在學習中昇華,在昇華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光大,在光大中成長。最後,通向那光輝的明天。曾經的初心,象明燈一樣,指引着一個方向。一路的印痕,見證着昔日的戲泥的快樂和艱辛。今天,在回首此形創作的初想,思潮的翻滾,觸動着愛陶的忠誠,不管經歷何種艱辛。一路走來,已到了人生秋林,在古稀之時,事陶的遊戲,豐盈的碩果,已在耕耘的田園中看到了豐收的景象。它始於愛陶的初心,忠於愛陶的旅程,融於時代的節奏,繼續着創作的步閥,生命不息,探索無涯。

此銅鏡壺的創作,始於2006年,當時因北京即將召開2008年奧運會,作爲主辦國,爭取將華夏民族優秀傳統工藝作爲奧運會禮品而盡點當代紫砂陶人的心願,後因種種原因未成,但卻促成了以漢銅鏡結合紫砂陶裝飾而爲自己的創作之路增加了一個值得紀念的朱泥銅鏡井欄壺。此壺擇井欄爲樣,以漢代海獅葡萄鏡之雕刻工藝,在壺肩一圈作海獅葡萄圖,在壺蓋以優美靈動而變化的纏枝紋爲飾,正好與壺肩的海獅葡萄形成一個統一的畫面,恰似海獅葡萄鏡,正好與井欄壺身形成一個疏密之對比,從傳統美學的角度講也就是在一個器形上繁鎖與簡法的對比,加上朱泥在恰到好處的溫度裏呈顯的豔潤的色澤,讓古老的傳統工藝美術之花重放於紫砂田園,並以新的形式和姿態表現當代陶工在新時代前進步閥中,繼承和創新,當代陶工的思考和實踐。

路朔良生於1949年,字逸雲、號北辰,云溪精舍創始人,中國十大紫砂名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路朔良大師生長在書香門第,詩文傳家,自幼酷愛書法、繪畫、金石、鐫刻和雕塑藝術。他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妙手超凡,他以雕刻、堆塑、貼塑、泥繪、鏤空等技藝創作紫砂陶器,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大大地提高了紫砂藝術的品位和藝術價值,作品獨具匠心,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發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