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孙芳) 井冈山,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被世人赞叹为“绿色宝库”。沿着蜿蜒的山地公路向上,道路两旁绿树掩映,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井冈山的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居住在井冈山市的人们依靠着青山绿水,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整合土地,种植黄桃等水果,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实现了脱贫致富和乡村经济的振兴。

大陇镇案山村村民王根梅在制作当地的特色小吃“凉水”。 中国网 孙芳/摄

王根梅告诉记者,糯米酒一般卖10块钱一斤,“凉水”一碗3元,每个月光卖“凉水”的收入就有3000元到4000元。“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舒心。”王根梅满脸笑意地说。

王根梅提到的特色小镇位于案山村,现有居民5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作为曾经典型的“边、远、穷”贫困村庄,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案山村明确了“民俗、宜居、生态、养生”的发展理念,找到一条符合案山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案山村的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 中国网 孙芳/摄

大陇镇党委书记刘济光介绍说,案山村2015年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在2016年实现了脱贫。案山特色小镇引入了民间力量,将农户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打造成特色民宿,现在一年的游客将近3万人,带动了村庄的发展。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到3000元,到现在的6000多元。

除了打造特色民宿,案山通过创新设计、微调空间、功能再造,把闲置农宅改造成为时尚咖啡屋,并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将荒山开发成四季果蔬采摘园,将荒地打造成既可赏花娱乐又可采莲增收的莲塘,让村庄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今年75岁的案山村村民范爱明在2016年实现了脱贫。“之前我和妻子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一年最多挣一万块钱。”范爱民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在村子里做保洁员,既能赚钱,又可以锻炼一下身体。”

案山特色旅游小镇建好后,范爱明每个月在村里做保洁员收入1500元,此外,他还把家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每亩土地一年有400元的收入。“我的妻子会种一些小菜,有时间就去卖卖菜。日子比之前红火很多。”范爱明笑着说。

如今,案山这个小村庄已经成为了人们乡村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纷纷点赞,被誉为“大山里的苏莲托”。

同样,瑶背村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通过引进诚信经营主体,将招商引资与整合村子里闲置土地相结合,种植黄桃、猕猴桃、竹荪等经济作物,打通了龙头企业和群众利益的共享渠道,实现了企业和村庄的双赢。2016年,瑶背村引进的挑粮小道生态农业公司,流转撂荒地600亩发展黄桃产业,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10人。

瑶背村村民赵云向记者展示毛竹加工产的产品 中国网 孙芳/摄

赵云今年39岁,她的丈夫在2010年身患尿毒症,家里因病致贫。现在,她在村子里的一家毛竹加工厂上班,一天收入80到100元。同时,她还入股了当地的黄桃种植园,一年下来有2000块钱的分红。

据瑶背村村支书陈甲辉介绍,除了土地流转,打造黄桃基地,让农户可以参与分红,瑶背村还对村庄进行了整体改造,改造了厕所、牛棚等,翻新了旧房子,使村子干净而美丽,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脱贫“摘帽”后的井冈山老区人民依靠着绿水青山,建设着家乡,以昂扬的姿态奔向幸福小康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