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圖雲關舊址,雖然不是林可勝個人的紀念場所,但林可勝的重要事蹟和貢獻,都銘刻和展現在此。除了救護總隊總部外,林可勝還在圖雲關設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以最短的時間培養戰地醫護人員,對於中國抗日將士的醫療救護和士氣的鼓舞至關重要。

貴陽“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圖雲關舊址”,2018年曾特別展示“新加坡之子”林可勝的重要事蹟和貢獻。圖雲關建於13世紀的南宋時期,爲古代貴陽進出湖南和廣西的咽喉要塞,地勢險要,爲兵家必爭之地。它也是迎接官員或送別親友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總部設置於此,林可勝就是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的總幹事兼總隊長。 林可勝,1898年誕生於新加坡,八歲時母親黃端瓊(黃乃裳之長女)病逝後,被父親林文慶送去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開始他長期在外的生涯。林可勝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父子在同一所大學的醫學院畢業,傳爲佳話。無獨有偶,林可勝和父親林文慶也先後獲得香港大學榮譽博士,那是港大有父子同獲此榮譽的首例。 林可勝於1924年到中國,展開他未來25年在中國精彩和貢獻巨大的醫學研究、戰地醫護、軍醫行政等事業。他先後擔任的職務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和系主任,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總幹事和總隊長。1942年他還以軍醫身份參加中國派赴緬甸的遠征軍,配合盟軍對抗日本的侵略。由於擔任軍醫的優異表現,獲得美國羅斯福總統頒發軍官勳章嘉獎。二戰後出任中華民國政府軍醫署長,並創辦國防醫學院。 林可勝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在醫學教育、軍醫實務和行政管理上,但他的醫學研究成果也被學術界高度肯定。1942年他當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48年當選中國學術界最高機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屆院士,而且他還是少數獲得全票支持的當選者。1949年他移居美國並展開人生另一階段生活和事業。 1939年基地駐紮圖雲關 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圖雲關舊址,雖然不是林可勝個人的紀念場所,但林可勝的重要事蹟和貢獻,都銘刻和展現在此。原來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全面侵略中國,林可勝警覺到不久北京可能會落入日本人手中,他不想在日本佔領區中苟且偷生,便毅然棄筆從戎,而且不顧協和醫院美國監管方的反對,號召協和醫院師生,撤離北京,到中國各地的抗日戰地前線,提供軍醫和救護工作。 林可勝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跟隨抗日戰線轉進,1939年將基地駐紮在貴陽的圖雲關。除了救護總隊總部外,林可勝還在圖雲關設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以最短的時間培養戰地醫護人員,對於中國抗日將士的醫療救護和士氣的鼓舞至關重要。抗戰時期,救護總隊下轄大大小小的醫療隊150個,醫務和輔助人員3000多人,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戰區,救治傷病兵員超過百萬人。 圖雲關記載林可勝事跡 林可勝也與國際醫療機構關係密切和友好,所以在抗日戰爭過程中,林可勝呼籲和招募不少外國醫生來協助,其中一名英國女醫生高田宜因侵華日軍在廣西投擲鼠疫細菌彈,她不顧身體不適,勇敢前往防治菌疫,不幸以身殉職,她的墓碑也豎立在圖雲關舊址的紀念園區內。紀念園中還有一個“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碑”,以紀念這批充滿博愛,參與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醫務人員。 圖雲關舊址紀念園區中的主體,是一座宏大和莊嚴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紀念碑和塑像,以及環繞紀念園廣場的15個展覽櫥窗。林可勝的重大貢獻在此展現無遺。紀念碑上除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和“圖雲關舊址”這幾個字外,還刻上格言“救死護傷,博愛恤兵”。兩旁站立五位戰地醫務無名英雄,堅毅不拔的精神,栩栩如生。紀念文字是刻在紀念碑背面,開端文句寫道: “1939年3月到1945年底,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和衛生署戰時衛生人員訓練總所駐紮貴陽圖雲關,愛國華僑林可勝博士任總隊長兼主任。” 這段文字清楚說明,這個紀念碑及紀念園與林可勝的密切關係。碑文繼續敘述救護總隊的事蹟和貢獻。 在紀念園區內豎立15個展覽櫥窗,其中五個記載林可勝的事蹟,或展示他的照片或公文簽章,不只顯示林可勝的重要性,也肯定他的諸多貢獻。其中難得看到的是他的簽名圖章,以及他聘任高田宜醫生及調動她職務的公文。 新加坡之子林可勝在新加坡甚少人關注,但在中國貴陽圖雲關,他不只曾開創一番轟轟烈烈的救護和博愛事業,也在此樹立英名,爲新加坡和中國的關係史留下可歌可泣的一頁。

林可勝於1952年後在美國印地安娜州的一個科學實驗室從事醫學研究工作,1967年不幸因癌症病逝於其長子居留的牙買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