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反叛建文帝時,已經40來歲,按說人到了這個歲數守江山、搞視察還差不多,但要攫取大明帝國的最高權力,需要經歷腥風血雨,此時絕非最佳年紀。因此,爲了奪取帝位,朱棣需要得力的幫手,最值得信任的當然是他的兒子們了。

  朱棣有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出。朱棣最喜歡跟自己脾氣相像又諳熟武藝的朱高煦,能文不能武的長子朱高熾成了他眼中不好使的尷尬人物,因其太過肥胖,腿還有些瘸。思慮再三,朱棣最終決定留下朱高熾守護老巢,自己則帶朱高煦出征。

  朱棣這番佈局風險極大,他把精兵良將都帶到前線了,導致北京只剩下極少數老弱病殘,而當時建文朝廷發兵數十萬前來圍困。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朱高熾勇敢地承擔起守衛北京的重任。他一方面“旦暮督治守備及禦敵之具,撫綏城中兵民”,以至於在大敵當前的情勢下“人人歡悅”;另一方面又不恥下問,常向有經驗的文武官員學習,坦誠以待,使大家都能盡心盡力。

  此時的朱高熾做事格外謹慎,所有謀劃必定先稟告母親。他每天四更起牀,二更休息,手下的人勸他注意身體、不要過於操勞,他則說:“父親正帶領將士在外拼命,我怎能在這個時候悠閒享樂?況且北京是我們的大本營,難道我們不該做好準備?”

  不出所料,建文朝廷第二次北伐的主帥李景隆聽到朱棣遠征遼東的消息後,決計率領50萬大軍乘虛進軍,打算在燕軍迴歸前拿下北京。朱高熾毫不畏懼,發動城裏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抗敵,連婦女兒童都登臨城頭投擲瓦礫和磚塊,擊退了李景隆的數次進攻。與此同時,朱高熾又挑了一些勇士,趁夜出城偷襲敵人。

  曠日持久的攻城戰不能取勝,夜裏又要受到偷襲,李景隆手下的將士疲於奔命,士氣一蹶不振。這時,在遼東攻下大寧等要隘的朱棣接到消息,馬上指揮燕軍向北京迅猛推進,直逼李景隆的大本營。朱高熾也及時組織將士發起攻擊,李景隆的軍隊頓時成了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擊,大敗而退。

  在這次戰役中,朱高熾指揮得當,不僅成功守住了北京,還爲朱棣遠征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可以看出,他是個相當有組織才能的領導者,絕不是朱棣眼中的無能之輩。

  一路隨朱棣南下的朱高煦也十分驍勇善戰,爲朱棣的“靖難”事業衝鋒陷陣,在四場關鍵的戰役中橫空出擊,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尤其是在浦子口之戰中,因長期奔走,燕軍戰鬥力減弱,朱棣也有些灰心喪氣,想接受建文帝的議和請求。關鍵時刻,朱高煦帶着新訓練的軍隊將朝廷的軍隊打退,使朱棣能夠順利渡過長江,入主南京。

  正因爲有這兩個兒子幫他打江山,一個能守家,一個能創業,不然朱棣的“靖難之役”很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關注公衆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作者|杜文子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