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後,蘭大博士生夏歡與哥本哈根大學、德國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古蛋白分析,發現該化石在遺傳學上與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確定爲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稱爲夏河丹尼索瓦人。”中科院院士陳發虎團隊對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中發現的一枚長約12釐米的丹尼索瓦人右下頜骨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

16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人類留下了足跡

本報蘭州5月2日電(記者宋喜羣、張蕾 通訊員劉曉倩)“古人類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萬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併成功在那裏生活。”中科院院士陳發虎團隊對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中發現的一枚長約12釐米的丹尼索瓦人右下頜骨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2日凌晨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該成果,將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時間從4萬年前推至16萬年前。

2010年,陳發虎團隊開始對這枚人類右下頜骨化石展開研究。 “它有兩顆完整的牙齒,牙齒較大而且原始,代表了一個13歲至18歲的青少年個體。”陳發虎院士、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張東菊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讓-雅克·胡布林(Jean-Jacques Hublin)作爲共同通訊作者,在論文中及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描述這塊古人類下頜骨。

自2010年開始,陳發虎院士帶領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多次對白石崖溶洞所在的甘加盆地進行考古調查,在該盆地內發現多處曠野型舊石器考古遺址。2018年,張東菊帶隊對化石出土地——白石崖溶洞進行小面積正式考古發掘,發現較厚的文化層堆積,發掘出土豐富的石製品和動物骨骼遺存,顯示古人類在該遺址曾較長時間生活。

“這枚化石未保存古DNA信息。”張東菊說。此後,蘭大博士生夏歡與哥本哈根大學、德國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古蛋白分析,發現該化石在遺傳學上與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確定爲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稱爲夏河丹尼索瓦人。

“這是截至目前發現體積最大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化石外包裹着一層碳酸鹽,經臺灣大學教授沈川洲對碳酸鹽包裹體進行鈾系測年顯示,該化石最遲形成於16萬年前。”張東菊說,通過對化石進行頜骨和牙齒形態分析,確認其爲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種。

此前研究顯示,現代智人於3萬~4萬年前到達青藏高原。此次研究表明,可能攜帶了適應高寒缺氧環境基因(EPAS1)的丹尼索瓦人,先於現代智人來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紀最大冰期成功生活在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區域,爲進一步揭示現代藏族和夏爾巴人羣的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來源提供了新線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