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培南。常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城管局原局长。

明《嘉靖常德府志》载“鹭鴜桥”。

鹭鴜桥南面,在常德协都司署衙门和常德协署衙门之间,是至今未改名称的东湖巷。沿小巷南行不远,就到了北连正街、南靠城堤的常德城内东湖。上文所引《武陵图经》“东湖”条目内有两个东湖。城内东湖“在武陵县城内东南隅,周二里。本官弃地,势下潴水。宝庆二年(1226),林农丞岳属置寨官浚之,填洼以种莳花木荷芰。南以城为堤,北接官道,散布亭榭,纵邦人游观。后袁监丞申儒增饰之,有魏鹤山了翁记。”

先说魏了翁(字鹤山)。此公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朝廷大臣。历任兵部郎中、太常少卿、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等要职。去世后诏赠太师,又累积赠为秦国公。有《九经要义》《周易集义》《古今考》《经史杂抄》等著作传世,清《四库全书》编收《魏鹤山全集》。

宋理宗即位后,魏了翁因谏诤获罪,诏命代理尚书省工部侍郎,魏极力病辞,于是以集英殿修撰名义知常德府。谁知只过了两天,又遭弹劾。降诏贬至靖州居住。而林岳,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以湖北路祥刑使者治常德府,会摄守事”。其人不见经传,仅在常德地方史志上留名。

魏了翁这样一位大学者且历任朝廷大员,谪居靖州后,仍愿为他仅挂过两天知府衔的常德修浚南湖作记,可以想象,他一定认为他的后任林岳做了一件大事;而且他一定认为这件事做得很好。其作《常德府东湖记(或作东园)》,载《鹤山渠阳杂抄》,辞章十分华美:“……彼城之隅,有烨其湖。顾谓宾佐,风气之储……自朝宗门,迄西南郛。东西撱①修,其广百堵。埤厚浚深,剔疏沮洳。信偃起仆,披②聋发瞽。乃基乃堂,攸馆攸宇。绕之湖水,沉沉渠渠。为梁十所,可舟其下。庚郑氏楼,以门其圃。鹭桥为防,以泄以潴……”

《四库全书》《常德府东湖记》(宋.魏了翁)。

“鹭桥为防,以泄以潴”,鹭桥殆即鹭鴜桥,亦林岳修浚东湖时一并建成。鹭鴜桥下河水连接东湖与东门外港南湖,内渍时也不再担忧潴水为患了。明崇祯年间在湖畔增建铁船寺,“旁倚东湖。盛夏间,荷香四面,颇饶佳致。”

东湖西岸通乔家巷。由乔家巷西行百步便可直趋矗立在城墙边上的著名古迹水星楼。“水星楼:府城内,东湖旁,为镇火灾建。今移神鼎门东城上,前俯江流”(《嘉庆常德府志》)。清康熙时,常德知府胡向华倡建水星楼,初在城内东湖旁(今常德市政务中心处),名水星楼,取以水克火之意。嘉庆十六年(1811),栋宇将倾,知府应先烈筹款移建于东南城上,依然前俯江流,且比旧制更为壮阔,为五梃三层,顶层上悬大钟。

由水星楼旁的天居巷回到正街。巷口东北向即大高山巷。沿着大高山巷往北前行至中仁街,左转路过经历署,就是古代常德秦汉至明清近2000年未易其址的最高行政机关常德府署(郡署、州署)。

常德府署所在是一处风生水起的上乘宝地。大门前有龙池,又称龙泉、龙泉池。《舆地纪胜.常德府》记载:“龙泉池:裴松之《列瑞传》云:谢丞为武陵太守日,有黄龙见此,今在府东。”进得大门,大堂西北角又有一口古井,叫清白泉,“在府堂西北。国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郡守叶馨重甃建清泉厅,临之作记镌石曰:‘旧井有泉,何以重修为?在堂右,溜水入焉,日久苦咸,人且咎井,井实无咎也。乃加淘汰,爰祀井神’。”(《嘉庆常德府志》)进得院内,还有一口双柏泉,井水也很甘甜怡人。“府戒石亭之左。湮塞年久。弘治辛酉(1501),知府杨瑛考求故典,浚之得泉,清冽。正值双柏之下,遂名。”(《嘉靖常德府志》)

府署后院有白鹤池。“白鹤池:府后堂东尝有鹤栖止,故名”。由常德府署前门西折百步,就到了关帝庙。府署和大庙之间有一条南北相向的长街叫关庙街。关庙街北抵青阳阁,走到青阳阁,再沿长巷子一路前去,就到了古城北门。北门外横跨城壕的北门桥乃是内河运输的重要客货码头,俗称大桥头。从这里,通过城壕、通过便河都可直通渐水,从而四通八达。关庙街向西绕过半边楼便可南通汉寿坊。汉寿坊外即府城正街。东西正街的这一段(高山巷口至道门口)称中衢街。正街南面就是古城常德的南大门,宋元以前称临沅门,明清叫下南门或大南门。南宋时曾称澄江门,前文所记修浚东湖的林岳,修缮临沅门城楼后“始定今名”即澄江门。

下南门城楼亭阁高耸,俯瞰沅江,门楼外即两千里沅江水道上商人、贩夫、水手们津津乐道的常德河街。由下南门城楼外上行往西依次是小河街、麻阳街;下行往东是大河街。由麻阳街街头至大河街街尾,沿河都是客货码头。自西起依次是西门码头、笔架城、上南门、大码头、小码头、木码头、姜码头、仁智桥。

猜你还想看

常德人文地理丨水城常德(六):历史上,因在常德治水有功的名臣有十几位……

作者:彭培南编辑:郭学薇

二审:胡稳终审:王永刚

【声明:内容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常德日报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可以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扫二维码关注常德日报微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