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残疾人签订遗体捐献登记表:回馈社会更有意义

昨天(10.30)上午,在市中医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坐在病床上的徐会签下了自己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徐会今年47岁,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也是折翅腾飞公益团的一名志愿者。最近因为肾结石,从平武到绵阳来治病,趁着这次来绵阳,徐会要完成一个心愿——做遗体捐献登记。

她说这个想法,她从去年就萌生了。“当时我在我们的公益群里看到有一个团友捐献器官的时候,我觉得很感动,然后我觉得将来我也可以把遗体捐献出去。”当时徐会就咨询了相关事宜,但考虑到自己母亲的感受,计划就暂时搁浅了。“我母亲观念比较传统,怕她接受不了。现在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我觉得我可以做这件事了。”徐会说。

在团友们和丈夫的见证下,徐会郑重地在捐献登记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手指印。她觉得这也是她作为残疾人,能够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我决定把遗体和器官都捐献了,比如说我的眼角膜可以让更多人看见东西,我的心脏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体里继续跳动。我觉得人死了的话,就是过眼云烟,如果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器官,可以实现不一样的人生价值。”徐会说。

徐会的决定也得到了丈夫冯大德的支持,并且丈夫认为,这能够给他们13岁的儿子带来正面引导。“我们现在还没有告诉儿子,因为他还小,还不懂这些。但我觉得儿子长大以后他就可以理解妈妈,会觉得妈妈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冯大德说。(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李玉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