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我独俊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盗金寨,位于随州市曾都区胡家河村、揭家垅村和安陆市钱冲村之间的界山上,海拔453米,盗金寨山峰因寨而名。此山是洛阳镇行政区划内的第一高峰,豋顶可鸟瞰随州、孝感、荆门三市。

盗金寨也叫八卦山,这是因为这座山周边有八座山岭共同拱卫着这座山峰,因此有人称之为八角山或八卦山。

其实,据当地民间族谱记载,盗金寨以前并不叫盗金寨,而叫“倒转砦”,其来历是因为这里山峰陡峭,上面用石头垒砌的寨墙等防卫设施坚不可摧,前来攻打山寨的攻方来到这里后,因山势陡峭极难前行,最后只得望山而返,因此叫做倒转砦。关于后来称作“盗金寨”的来历,目前在胡家河村有两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胡家河村住着一个有钱的员外,他在生前就亲自选定了在倒转砦东门一个地方作为他的墓址,员外去世后,其后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此,坟墓前立了一块碑,据说这块墓碑也是他生前刻好了的,墓碑的正中间刻有七个字:“日出辰时十八步”,这七个字左边刻了个“金”字,右边刻了个“银”字。至于碑文是什么意思,当地人猜了几百年都没有找到答案。

清朝中叶的时候,一个游方的道士来到山上,这道士到坟前看了一眼便明白了一切。他告诉倒转砦道观的道长:墓主生前不但富有,而且还很有学问,他怕自己创造的财富后来成为子生们坠落的原因,就把财产变成金、银埋在地下;他希望后生们年轻时不要贪图享受,要发奋读书,等知识丰富了,能看懂碑文时,再把他埋在地下的金、银挖回去,有文化护航财富就不会生祸了。

这名道士解释说:碑文说的很清楚,辰时太阳照在碑上,待碑的影子正好十八步长那个地方,左边埋了一缸金,右边埋了一缸银。遗憾的是,他的后生不争气,没有好好读书,看不懂碑文,直到今天金、银还埋在那里。

隔墙有耳,道士与道长的谈话没想到被一个强盗听见了,几天后,这名强盗到倒转砦东门外到账所说的那个地方,将院外埋藏早滴地下的一缸金和一缸银给盗走了。因此,倒转砦被民间传为盗金寨。

第二种传说:在盗金寨山上有金矿,以为金子属于国之重器,因此,历代朝廷都不准私人在山上进行开采。清末民初的时候,时逢乱世,全国各地军阀割据,互相抢地盘,导致战乱不断,全国各地均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胡家河村附近盘踞的一伙土匪乘此机会在山寨內盗挖矿石,冶炼金子,并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各项经费的补充。因为这群土匪没有得到官府的允许,擅自开挖金矿,所以,其行为应该称之为“盗窃”,因此,后来民间便以此故事为蓝本,把倒转砦传为盗金寨。

事实上,就在《发现》栏目组在山上探访的时候,在山腰发现有两道人工深沟,据当地向导介绍,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湖北省地质队勘探队在此山勘探的时候留下的痕迹,勘探的结果是这里真的有金子,只是含金量不够开采标准和价值,所以便放弃了开采。由此可以证明,盗金寨山上确实有金矿。

盗金寨山顶上的山寨始建于何朝何代,现在已经无从考究,栏目组经过调查,既没有找到有关文献记载,当地老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只知道这座山寨是当地百姓当年为躲避土匪集资而建。倒是我们在山顶已经倒塌多年的道观里面发现一块石碑,据碑文记载,大约在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盗金寨的四个寨门经过一次维修。

整个寨子为长条形,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平均约8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两边寨墙相隔只有五六米。山上石垒寨墙总长度在2000米左右,目前所存高度平均约4米左右,东、西、南、北四个寨门保存较好,碉楼,城堡等都还有几米高的残墙。在盗金寨正中,有一块大约一亩见方的残存建筑,整个建筑掩映在树木之中,只剩残垣断壁。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过去曾经是一座道观,里面住有道人,观里供奉的有太上老君等神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盗金寨成为当地百姓躲避战乱的地方,鼎盛时期,山寨上有数百民百姓在这里躲避战乱,抗战结束后,山上曾经盘踞过一段时间的土匪,解放后,山寨被废弃,因为无人居住无人管理,山寨在风雨的吹刷之下自然倒塌,当然不排除有人为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农民到山上掏蜈蚣所致。(感谢邓世勋老师提供素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