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朋友们查看逸仙谈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4.25\文章列表\人文\他的书法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官二代”何绍基\145220.GIF
清代的曾国藩曾经评价他的书法“字必传千古无疑”,时人也认为他写的字是本朝第一。这个人在当时可不算古代人,而是和曾国藩同处一朝的清代人。
他就是何绍基。
何绍基《草书四条屏》
曾国藩在当时可是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而且曾国藩本身也精通书法,在其功业之外颇有书名闻世。能让曾国藩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何绍基绝非等闲之辈。
何绍基画像(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年取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用现在的话说,何绍基是个“官二代”。
他的父亲何凌汉曾做过工部、吏部和户部三部的尚书,在山东和浙江等地都做过学政,且工于诗文书画,是当时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
有这样的门世背景,何绍基自幼便与其他三个兄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何家兄弟四人也被人合称为“何氏四杰”。
何绍基《雪浪斋铭》
八岁就随父母入京的何绍基,受到了京城文化风气的熏染,从贡生到举人再到进士,何绍基可谓一路平步青云、顺通无碍。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初为官担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又接连做过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并主持福建、贵州、广东等地的乡试,直至调任四川学政。
可以发现何绍基担任的官职都是与文化教育方面相关的,治学、研经、作书这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业始终贯穿着何绍基的一生。
何绍基《为植生二兄属书五言诗》
奇特的悬臂回腕执笔
道光五年(1825)春,时年26岁的何绍基在山东济南获得了一本北魏的字帖拓本《张黑女墓志铭》,字里行间潇洒中见遒劲的风格,让如获至宝的何绍基爱不释手。
日夜不断临习的何绍基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张黑女墓志铭》遒厚生涩的笔画效果,并进而将北朝魏碑的书法特点融合进篆、隶、楷书体中去,何绍基创造一种奇特的执笔方法。
回腕执笔法演示图
这种符合何绍基个人特色的执笔方法,是在传统指实、掌虚、悬肘的基本执笔方法之上,加入了“回腕”的特点。
具体方法就是把手掌竖立起来,虎口朝上,掌心向内正对自己,有如射箭者扣弦拉弓之状,回腕向胸前,形同猿臂一般。
何绍基悬臂回腕执笔图
颇自得意的何绍基还因为这个特殊的执笔方法,将自己的名号改成“猿叟”,又取谐音作“蝯叟”,在他后期的书法作品中多自题这个名号。
何绍基《行书山谷诗跋》
何绍基《一无舍短七言联》
看似违反人体生理机能的执笔方法,在常人那里是很不适应的,日常写字的时候经常弄得手腕酸胀,但何绍基却坚持了下来,自创的方法在日后也给他的书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何绍基《集瘗鹤铭字七言联》
由颜入碑,篆隶入楷
由于父亲何凌汉书学欧、颜,所以何绍基早年也是从颜体入手,取法颜字结体宽博外拓的气息,在何绍基晚年的作品中仍然可以发现早期深厚的颜体功底。
尤其是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何绍基于此用功尤深,行书深受影响。
何绍基《临颜鲁公争座位帖》
何绍基《书跋宋拓争座位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何绍基多次出游名山胜地,访古拓碑,看见了许多北朝时期的碑体书法。
次数多了,对魏碑雄壮厚拙的美感追求逐渐在他的内心萌芽。
在结识了如包世臣等一批推崇北碑书法的金石学家后,何绍基内心中对魏碑书法的热爱被彻底点燃。
何绍基《四面一庭七言联》
“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何绍基在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书法观。
倾心于北朝魏碑书法的何绍基提倡“直入平出”、“横平竖直”,一改以往楷书笔力绵弱,柔媚中虚的积弊,在他的书作中表现的是古劲遒厚、坚实厚重的韧性。
何绍基《大化风人八言联》
在学北朝魏碑之际,何绍基也提倡要引篆、隶的古趣融入楷书,让楷书也充满篆籀气。邓石如“柔毫劲腕”的书法特点就深受何绍基的推崇。
何绍基《金钟翠竹七言联》
用笔特点:生拙迟涩
能被大家评为清朝第一,那书法肯定和流行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一眼望去,何绍基的书法就给人坚实遒厚,力重势沉的感觉。用羊毫醼浓墨,在生宣上用回腕法一口气连写数字。这就是何绍基写字的常态。
魏碑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过渡书体,保留了一些隶书点画飞扬,大开大合的特点。何绍基充分吸收了这一特点,在他的笔下字体也带有一种笔势开张,筋骨纵肆的特点。
何绍基《挂席看山七言联》
羊毫本身就软,饱饮墨汗之后如果在速度上没有及时挥毫疾书,就会在纸上形成大片的墨团。何绍基满不在乎,还敢用羊毫里的长锋羊毫,这种更难驾驭的毛笔书写,浓重的点画在宣纸上来回快速运行,一气呵成,在墨色上形成非常丰富的干湿浓淡变化,根据书写节奏的不同巧妙地安排笔势上的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得何绍基的书法奇趣横生,难以名状。
难怪晚清的杨守敬评价他的书法“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
何绍基《行书四条屏》
以碑入行草书
何绍基真正最为人所称道的,成就也最高的,其实是他的行草书。
在书法上狠下苦功的何绍基,不论临习何种碑帖,均不拘泥于形似,取其精髓,将篆隶书的笔势引入行草,中锋用笔,直起直落,转折处用圆法,显得字体高古圆厚,饱满浑朴。
何绍基《行书东坡和陶四屏立轴》
我们现在来看何绍基的行草书,写法完全不似传统帖学的形态,一派天真烂漫,体态自然疏放,结体正欹开合互用,重心常常下坠,撇、捺、横等笔画多向左右舒展开张,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
何绍基《行书七言立轴》
将碑派书法的笔法特点引入行草,何绍基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先驱之一,从这一层面来看开拓了书法史的新局面。在他之后,许多引碑派笔法入行草笔意的书家也越来越多,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齐白石等,都深受何绍基的影响。
何绍基《雨来秋在七言联》
何绍基的名气在当时就非常大,每日来家中求字的人可谓络绎不绝,几乎无一日得闲,有时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写两百多幅对联。对联在何绍基现存书作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有意思的是,何绍基从不用前人写过的诗句,每幅都是他自己撰写的自作诗文联,号称“字无重对”。
在庞大市场需求的现象下,实际反映的是对何绍基书法的积极肯定。
何绍基《眼明足健七言联》
清代在书法史上是个崇尚古朴趣味的时代,乾、嘉年间河南安阳大量甲骨、青铜的出土更是掀起一股复古、崇古的热潮。从晋唐时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的隽雅风流的帖学书法,书道正统的地位在此时受到极大的挑战。
何绍基和其他金石书家用毕生的实践,将书法取法的视野回溯到秦汉六朝碑版上,以碑派书法的古拙浑朴变革楷书、行草,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如何有效地将碑学和帖学融合起来,仍然是当代书法家探索的课题之一。
何绍基《行书为戟门仁兄大人书轴》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本文图文部分来源于网络,编辑整理为探墨
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侵权必究
探墨,一个链接生活的艺术平台!
商务战略合作/艺术作品/文章投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探墨艺术平台已上线
敬请关注!
↓↓↓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4.25\文章列表\人文\他的书法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官二代”何绍基\161464.GIF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