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 筆者還想到了毛主席於1959年7月1日在廬山的“熱風吹雨”中劈頭叩問一節:“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在如此深幽的風景中,詩人款款來到石磯西畔,詢問漁船中的捕魚人,似乎那捕魚人就是陶潛筆下的“ 武陵漁人”。

張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人稱張顛。他嗜酒如命,每大醉後,就呼叫狂走然後揮毫書法,有時甚至用頭顱去蘸墨書寫。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張旭草書爲“三絕”。可見張旭在唐朝書法界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這位神人不僅書法好,也會作詩,但多隱逸之音。
此詩就是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爲背景,而抒發感慨的。
桃花溪這一-帶的山野雲煙繚繞,似乎隔斷了空中時隱時現的飛橋。在如此深幽的風景中,詩人款款來到石磯西畔,詢問漁船中的捕魚人,似乎那捕魚人就是陶潛筆下的“ 武陵漁人”。桃花飄水整日長流,那麼那桃源洞口又在哪裏呢?
同時,這最後一問,也在對所有想避世隱逸的人提問,即我們共同的桃花源究竟應從哪兒進去。
在此, 筆者還想到了毛主席於1959年7月1日在廬山的“熱風吹雨”中劈頭叩問一節:“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七律。登廬山》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