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的声望是非常高的,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

刘青霞是河南安阳人,出身于宦官门第,他的父亲马丕瑶曾担任过“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来外任两广总督。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时,马丕瑶兴办团练,积极修复东南沿海防御工事,为官期间,他不爱钱,不徇情,一生清正廉洁,被地方百姓称为“马青天”。

刘青霞有姊妹7人,4个哥哥和2个姐姐。她的长兄是河南当地一个实力雄厚的实业家。二兄马基樟是翰林院的编修。由于刘青霞家中排行最小,加之聪明伶俐,因此深受父兄的宠爱。她自幼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并能够上马骑射,可谓才貌双全。

1885年,18岁的刘青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远嫁到尉氏刘家,跟不学无术的土财主刘耀德结为夫妻,并改为夫家姓。刘家是当地的士族大家,自乾隆时期就官运亨通,家族全盛时期出过知县以上的官员26名,另外加上拿钱捐官的30多名,可谓是满门头顶花翎,显赫无比。

刘耀德的父亲是晚清的贡生,家产万贯,为了能让财产后继有人,刘耀德的父亲娶了几房妻妾,只可惜生下的都是女儿,到42岁时才晚年得子,这个唯一的儿子就是刘耀德。父亲死后,刘耀德继承家父产业,名下拥有的土地就有28万亩,楼房上千间,全国有150多家钱庄,另外还有上百家店铺生意,刘家日进斗金,因此被人称为“刘半县”“中州首府”。刘耀德也曾当众夸下海口说:“从南京到北京,不饮别家水,不住别家店”。

刘青霞嫁给刘耀德后,满心期盼丈夫能够博取功名,夫贵妻荣。但刘耀德却无心官场,因他是家中独苗,从小就养尊处优,被当成一个宝贝,这也造就他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整天东游西荡,俨然一个纨绔子弟。除此之外,刘耀德还爱图新鲜刺激,吸食上了鸦片,最终因鸦片吸入过量,导致背部毒疮崩发,27岁就死了。

丈夫死后,刘青霞才25岁,她一夜之间成了刘家的大掌门,坐拥豪产,被称为“千万富孀”。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其中滋味并不好受,而且一个弱女子掌管这么大的摊子,让刘家的旁支侧脉都非常眼红。于是刘家的族人就串通起来,连连对她发难,想把她赶出刘家大院,来侵占她的万贯家财。

刘青霞被逼无奈,只好躲进开封城,对外谎称怀有遗腹子,并抱养了丈夫姐姐的一个儿子,立为后人。但孤儿寡们依然备受欺凌,为了平息族人的争讼,她拿出4万两银子修建刘氏祠堂,捐出1500亩土地设置义校,供刘氏子弟读书,另外在捐1500亩设置义庄,让刘氏年满70岁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养75斤小麦作为口粮,随后又耗资8万两修建一个四合院,取名师古堂,供族人使用。然而即便如此,族人依旧对她恶语相向,谩骂诋毁。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有罪”,刘青霞做了能做的一切,还是满足不了贪得无厌的族人的胃口。她清醒的认识到族人欲壑难平,与其将钱财送给他们挥霍,还不如做一些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于是她捐资开办平民工厂,难民收容所,捐地130亩办孤儿院,每遇灾年就开设粥棚,赈济灾民,这些义举让当地百姓深为感动,称她为“大善人”。

1904年,刘青霞又捐白银15000两修建歇马英青石桥,来方便百姓通行。第二年再捐3万两白银,成立河南“豫学堂”,功穷人子弟读书,她的善举惊动了朝廷,光绪帝钦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1906年,革命的思潮在民间悄悄点燃,刘青霞也逐渐接受了革命,并向往上了革命,随后她东渡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等人,并加入了同盟会。当时同盟会资费紧张,刘青霞慷慨拿出2万元,并另外出资帮助同盟会创办《河南》杂志。

旅日归来后,刘青霞信心满满,决心走教育兴国的道路。随后她创办华英女校,每年出资3000两白银资助学生的一切用度。并陆续捐出上万两白银修建学校和资助革命党人。然而他的革命义举却被族人举报,数年内多次锒铛入狱,多亏她的娘家兄弟奔走斡旋,才有惊无险。1913年,刘青霞两次赴上海拜见孙中山,决定将全部家财捐给国家,用来修筑铁路。孙中山非常感谢她的善举,挥笔题写“天下为公”和“巾帼英雄”八个大字,赠送给刘青霞。

然而正当孙中山要派人清查接收她的家产时,军阀割据导致南北分裂,刘青霞裸捐一事被搁置中断。而这次拜会孙中山,差点又给她引来灭顶之灾,他的族人又借题发挥,控告她私通国民党,刘青霞再次被捕,她的养子也在别人的唆使下与她撇清关系,恩断义绝。

刘青霞在哥哥的周旋下出狱后,更加坚定了将家产捐公的决定,1922年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时,刘青霞将家产全部捐出来。冯玉祥了解到刘青霞的难处和她赤诚的爱国之情后说:与其和族人争讼,确实不如收归公有。于是刘家的绝大多数财产归公,用作办学经费。

1923年,散尽家财的刘青霞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师古堂,带了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回到了安阳马家老宅,从此了无牵挂。不久后她因多年积劳成疾,怀着忧国忧民的心结郁郁而终,享年46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