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上,有兩位女性的聲望是非常高的,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劉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是當時傳遍大江南北的聲音。

劉青霞是河南安陽人,出身於宦官門第,他的父親馬丕瑤曾擔任過“帝王之師”,教授過光緒皇帝,後來外任兩廣總督。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時,馬丕瑤興辦團練,積極修復東南沿海防禦工事,爲官期間,他不愛錢,不徇情,一生清正廉潔,被地方百姓稱爲“馬青天”。

劉青霞有姊妹7人,4個哥哥和2個姐姐。她的長兄是河南當地一個實力雄厚的實業家。二兄馬基樟是翰林院的編修。由於劉青霞家中排行最小,加之聰明伶俐,因此深受父兄的寵愛。她自幼學習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並能夠上馬騎射,可謂才貌雙全。

1885年,18歲的劉青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遠嫁到尉氏劉家,跟不學無術的土財主劉耀德結爲夫妻,並改爲夫家姓。劉家是當地的士族大家,自乾隆時期就官運亨通,家族全盛時期出過知縣以上的官員26名,另外加上拿錢捐官的30多名,可謂是滿門頭頂花翎,顯赫無比。

劉耀德的父親是晚清的貢生,家產萬貫,爲了能讓財產後繼有人,劉耀德的父親娶了幾房妻妾,只可惜生下的都是女兒,到42歲時才晚年得子,這個唯一的兒子就是劉耀德。父親死後,劉耀德繼承家父產業,名下擁有的土地就有28萬畝,樓房上千間,全國有150多家錢莊,另外還有上百家店鋪生意,劉家日進斗金,因此被人稱爲“劉半縣”“中州首府”。劉耀德也曾當衆誇下海口說:“從南京到北京,不飲別家水,不住別家店”。

劉青霞嫁給劉耀德後,滿心期盼丈夫能夠博取功名,夫貴妻榮。但劉耀德卻無心官場,因他是家中獨苗,從小就養尊處優,被當成一個寶貝,這也造就他沒有什麼大的志向,整天東遊西蕩,儼然一個紈絝子弟。除此之外,劉耀德還愛圖新鮮刺激,吸食上了鴉片,最終因鴉片吸入過量,導致背部毒瘡崩發,27歲就死了。

丈夫死後,劉青霞才25歲,她一夜之間成了劉家的大掌門,坐擁豪產,被稱爲“千萬富孀”。雖然不愁喫不愁穿,但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其中滋味並不好受,而且一個弱女子掌管這麼大的攤子,讓劉家的旁支側脈都非常眼紅。於是劉家的族人就串通起來,連連對她發難,想把她趕出劉家大院,來侵佔她的萬貫家財。

劉青霞被逼無奈,只好躲進開封城,對外謊稱懷有遺腹子,並抱養了丈夫姐姐的一個兒子,立爲後人。但孤兒寡們依然備受欺凌,爲了平息族人的爭訟,她拿出4萬兩銀子修建劉氏祠堂,捐出1500畝土地設置義校,供劉氏子弟讀書,另外在捐1500畝設置義莊,讓劉氏年滿70歲的老人每月可以領養75斤小麥作爲口糧,隨後又耗資8萬兩修建一個四合院,取名師古堂,供族人使用。然而即便如此,族人依舊對她惡語相向,謾罵詆譭。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有罪”,劉青霞做了能做的一切,還是滿足不了貪得無厭的族人的胃口。她清醒的認識到族人慾壑難平,與其將錢財送給他們揮霍,還不如做一些對百姓有利的事情。於是她捐資開辦平民工廠,難民收容所,捐地130畝辦孤兒院,每遇災年就開設粥棚,賑濟災民,這些義舉讓當地百姓深爲感動,稱她爲“大善人”。

1904年,劉青霞又捐白銀15000兩修建歇馬英青石橋,來方便百姓通行。第二年再捐3萬兩白銀,成立河南“豫學堂”,功窮人子弟讀書,她的善舉驚動了朝廷,光緒帝欽封她爲“一品誥命夫人”。

1906年,革命的思潮在民間悄悄點燃,劉青霞也逐漸接受了革命,並嚮往上了革命,隨後她東渡日本,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秋瑾等人,並加入了同盟會。當時同盟會資費緊張,劉青霞慷慨拿出2萬元,並另外出資幫助同盟會創辦《河南》雜誌。

旅日歸來後,劉青霞信心滿滿,決心走教育興國的道路。隨後她創辦華英女校,每年出資3000兩白銀資助學生的一切用度。並陸續捐出上萬兩白銀修建學校和資助革命黨人。然而他的革命義舉卻被族人舉報,數年內多次鋃鐺入獄,多虧她的孃家兄弟奔走斡旋,纔有驚無險。1913年,劉青霞兩次赴上海拜見孫中山,決定將全部家財捐給國家,用來修築鐵路。孫中山非常感謝她的善舉,揮筆題寫“天下爲公”和“巾幗英雄”八個大字,贈送給劉青霞。

然而正當孫中山要派人清查接收她的家產時,軍閥割據導致南北分裂,劉青霞裸捐一事被擱置中斷。而這次拜會孫中山,差點又給她引來滅頂之災,他的族人又借題發揮,控告她私通國民黨,劉青霞再次被捕,她的養子也在別人的唆使下與她撇清關係,恩斷義絕。

劉青霞在哥哥的周旋下出獄後,更加堅定了將家產捐公的決定,1922年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時,劉青霞將家產全部捐出來。馮玉祥瞭解到劉青霞的難處和她赤誠的愛國之情後說:與其和族人爭訟,確實不如收歸公有。於是劉家的絕大多數財產歸公,用作辦學經費。

1923年,散盡家財的劉青霞離開了居住多年的師古堂,帶了幾件打滿補丁的衣服,回到了安陽馬家老宅,從此了無牽掛。不久後她因多年積勞成疾,懷着憂國憂民的心結鬱鬱而終,享年46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